香港歷史博物館有一個「上海民生記憶」展覽,展覽內容,是上海居民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活。
那一段時間,經歷了三年飢荒,經歷了十年「文革」,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在這段時內的變遷,是全中國的縮影。
那天我去為展覽會做講座,說起那段時期上海人乃至全中國人的生活,對於今天來說,真是又遙遠又陌生,許多實情說出來,真是比任何文字創作都離奇。
就以「衣、食、住、行」四字作為基礎,來比較一下今昔生活,許多朋友對那個買什麼都要憑票──糧票、布票、豬肉票、豆製品票、糖票──的時代,覺得匪夷所思。
生活在香港的人對此覺得匪夷所思,其實今日中國新一代,也不可想像他們的父輩曾經過過那麼「不合理」的日子。
這就叫歷史了。
了解歷史,就是長見識。上海離香港很遠,上海人的生活離香港人的生活也很遠。但這兩個城市,有許多類似地方,都是移民大都市,都曾有殖民地經歷(上海的租界,猶如一個個小殖民地),都曾經有過生活艱苦的年代,都一朝經濟騰飛。這些相似之處,又可以在這兩個城市找到一些相同的氣息和格調。
香港人了解上海,可能比了解廣州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