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護航收窄差價助增競爭力

改革護航
收窄差價助增競爭力

雖然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講明,收窄買賣差價、收市競價時段及隱名交易(股票機不顯示經紀牌)是「擇機推行」,但他繼續為這三個改革建議護航,指此等改革有助提高本港市場在國際的競爭力,應付另類交易平台與黑池帶來的競爭。

指收市競價需求大

他逐一為三項改革辯解,指本港最低買賣差價較其他市場偏高,舉例說,歐美市場的平均買賣差價是6至8點子,部份香港股票則超過20點子,這增加了投資者的隱性交易成本,故港交所考慮縮細某些股份的買賣差價。
重推收市競價時段,則有助被動基金調整持股比重或變換投資組合。他指出,此乃技術性改革,具很大市場需求,港交所會吸取08、09年的失敗經驗,將來考慮重推時,希望市場把注意力集中在風險管控與違規處罰上。
至於隱名交易,他透露,多年來不少市場參與者要求港交所改革此機制,主要不想讓交易對手洞悉自己的部署,增加交易成本。但港交所亦明白,現行狀況是市場長期接受並習慣的交易模式及傳統,中小券商經常依賴這類資訊協助客戶落盤,許多散戶也習慣查看經紀落盤情況,故貿然改變市場習慣是不可取,將會靜待推行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