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滙於民 外管局回應有障礙國民攬人民幣等升值

藏滙於民 外管局回應有障礙
國民攬人民幣等升值

【本報訊】錢向東流,人民幣更被看高一線,在人民不願持有被看跌的外國貨幣的大前提下,中國的「藏滙於民」政策面臨失效。外管局昨發表第二輯《外滙儲備熱點問答》中承認,「藏滙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在於持有貨幣者的意願。 記者:周燕芬

無論是來自歐美的政治壓力,還是經濟實力的現實,中外專家近年幾乎一致看好人民幣,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坦言,「看好中國一定要買人民幣」,他更坐言起行,每日在本港銀行兌換2萬元人民幣。

兌美元六年升28%

外管局文章指出,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外的滙率差距和利率差距等因素,目前企業和個人結滙為人民幣意願較為強烈,普遍不願意持有和保留外滙。
自從05年7月21日,中國啟動人民幣滙率改革,至今年6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7.9%,兌歐元升值7.4%。人民幣昨日又創滙改以來新高。中國外滙交易中心公佈,昨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447,較周一再上升33個基點。由於美國國會債務上限談判目前仍陷於僵局,令美元持續受壓。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今年的升值幅度在5至7%左右。
中國人愛本國貨幣,同時,國家外滙儲備屢創新高,更希望「藏富於民」。對此,外管局回應,免費使用外滙儲備只會造成嚴重通脹效果,而且國內持有外滙的意願不高。

儲備非百姓血汗錢

對於有意見指國家外滙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外管局澄清,在人民銀行買入外滙的時候,已經向原外滙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滙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滙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至於建議將部份外滙儲備剝離成立主權養老基金,外管局強調,不論是將外滙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將外滙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滙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使用的問題。
另外,外管局首次公佈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資料,於3月底中國對外金融資產4.3948萬億美元,較去年底增長7%,當中對外直接投資佔7%,證券投資佔6%,其他投資佔16%,外滙儲備佔71%;對外金融負債2.4608萬億美元,增長5%;對外金融淨資產1.934萬億美元,增長8%。

外管局回應外儲問題重點內容

‧免費使用外滙儲備只會造成嚴重通脹效果
‧國內持有外滙的意願不高
‧外滙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管道
‧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滙無償交給國家,國家已向其支付相應人民幣

資料來源:國家外滙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