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最大的經濟。」相對於爭奪和保衞全球貿易和資源分配,內地的宏調、信貸政策,只屬微觀範圍。胡溫等高層,近年四出頻撲亞非歐,就是在未來嚴峻的全球貿易、資源爭奪佈好局勢,近日在峇里落實2002年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更凸顯近期南海紛爭,已成為中美全球棋局另次嚴峻的「打劫」。
攤開世界地圖,撇除早已成為歐美內海的大西洋,從歐亞美及所夾着的印度洋、太平洋這棋盤來看,中國原來屬「無角無邊」,北部大邊角為俄羅斯所佔,東邊則受制於美日韓台菲的「第一島鏈」,縱使突圍而出,亦要面對關島的箝制,西部與西南部則為中亞的吉爾吉斯和印巴,中國被迫走向以發展中空腹地為主的「雪崩型」模式。正所謂「金角、銀邊、爛肚皮」,中國在全球佈局中處於不利形勢;因此,自建國以來,便致力擺脫被封鎖困局。
中方致力擺脫封鎖困局
50年代初期,參與北朝鮮戰爭,可說是中國要在「東北角」突圍而與美國的首次開火。54年先後與印度、緬甸以「和平共處五原則」,發表聯合聲明和積極參與日內瓦會議,調解印支半島問題,55年兼任外長的總理周恩來,力爭出席包括亞非29國在內的印尼「萬隆會議」,均屬一連串突破「第一島鏈」,於印度洋尋找缺口的佈局,目的就是紓緩至今仍由美軍負責運輸安全的馬六甲海峽困局。
坦贊鐵路的無償興建,更是中國「中空投子」,在非洲建立據點,為未來資源供應建立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資源需求更逼切,如何確保供應路線安全更為重要。因此,中國積極拉攏東協各國,建立「東協十加三」對話機制,淡化美國在「亞太經合會議」的角色;2010年成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中遠太平洋(1199)在08年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隨後更在埃及蘇彝士運河北面佈局,屬另一次「中空投子」,今年初中國能夠借助希臘克里特島,成功迅速撤退利比亞數萬名中國員工,可說是另類「短期」回報。
中國一直以來積極發展巴基斯坦,特別是與緬甸的關係,開通滇緬地峽通道,積極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建立港口,更是中國徹底地擺脫馬六甲困局的棋子。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更藉由「後手棋」轉「半先」之利,高調指出南中國海主權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以及拉攏印尼,終極目標是切斷馬六甲海峽和第一島鏈的連繫,將之成為「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