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住劏房、執紙皮、三餐不繼,香港每四名兒童就有一人生活於貧窮線下,兒童貧窮率達26.7%。社區組織協會昨發表「貧窮兒童生活質素研究報告」,近六成半受訪兒童屈居板間房或天台屋;兩成半兒童表示曾捱餓,有兒童多年來只吃即食麪和罐頭,未夠10歲已膽固醇和血脂超標。社協直言曾蔭權上場後,跨代貧窮越見嚴重,「香港咁富庶,但基本溫飽都畀唔到小朋友,係好諷刺」。
兩成半曾捱餓
「長期都係食公仔麪同罐頭,我都唔想,但真係冇辦法!」唐女士的9歲兒子半年前驗出膽固醇和血脂過高,要定期覆診。她昨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五年前與港人丈夫離婚後,多年來生活拮据,要依靠社福機構救濟,雖有溫飽,但營養不足。她說,因未獲發單程證,「一簽多行」也不獲續期,現需帶兒子返內地照顧,前路茫茫。
社協去年9月至今年3月,訪問115名7至17歲來自深水埗、土瓜灣及東涌等地區的兒童,其中三成人領綜援。研究顯示,四成半受訪家庭為省開支,會買些質素較差的食物;兩成半受訪兒童曾捱餓。社協幹事施麗珊說,情況較10年前惡化,因房租和教育開支大,被迫「慳住食」。
除三餐,近六成半受訪兒童居於套房、天台屋等,面積最小僅23平方呎。施麗珊坦言,居住環境狹窄,不少兒童寧在街遊蕩,也不願返家,易成街童。三成受訪兒童沒參與課外活動,逾一成人需替家人看舖、執紙皮等幫補家計;逾兩成人曾受歧視,多與貧窮、新移民身份及被標籤綜援戶有關。
升讀小五的玥珊與父母居於深水埗約130平方呎套房,她要把小書桌放在床上,才能騰出空間溫習。她興趣是彈琴,雖付擔不起,仍盼將來當音樂教師。母親盧太說,玥珊自尊心強,就算受歧視也會避談,但有次父親送她返學,「佢叫爸爸唔好着對爛鞋,因為同學見到會笑佢」。
盧太一家輪候多年仍未能成功申請公屋,現靠綜援過活,「扣埋租金、水電費,每月只得3,000多元生活」。社協批評,政府欠缺統籌部門處理兒童貧窮問題,尤其是房屋和教育福利,「見你逼得緊先去做」,促請政府推行全面兒童政策,改善跨代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