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冬,香港第14任總督盧吉勳爵(FrederickJohnDealtryLugard)在泰美斯女神腳下致辭說﹕「這座法院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才建成,但這座四面是巨幅花崗岩牆和圓柱的法院大樓,在遠東乃是無可匹敵的,是一座具紀念意義的建築物,足令我們引以為榮。」
「為遠東天下留見證」
說完,盧吉把大樓的門匙交給首席按察司皮葛特(FrancisPiggot),皮葛特補充說﹕「我敢推斷,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天下留下見證。」
所言非虛,將近百年後的今天,維港已經填海填得面目全非,香港會所舊大樓也被推倒重建,由香港法院到立法會,昃臣道八號這座大樓依然屹立。
這座新古典主義派的花崗石建築物,是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AstonWebb)和英格里斯.貝爾(E.IngressBell)設計。偉柏是英國白金漢宮東翼的建築師,他說過要把法院大樓造得莊嚴、宏偉,方法是利用圓柱環抱四周,建築物上冠以圓頂。
1903年春,第12任總督卜力(HenryArthurBlake)為大樓主持奠基儀式,《德臣西報》(TheChinaMail)當時報道﹕「在東方各地的政府建築物中,這座最高法院顯然是先進的。在香港,其他用作政府辦事處的樓宇,不是破落凋殘,就是藏在不顯眼的地方,好像自慚形穢。」
1978年夏,受地鐵工程影響,大樓地面下陷,建築物出現多處裂痕,法院也迫遷。
1985年秋,法院改作立法局大樓,直至今年夏天。大約一年之後,大樓將會重歸司法機構,成為終審法院。
記者:蔡元貴
攝影:攝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