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11月將首批派發6000元,假若等開飯的市民等到頸都長,對於供樓人士每月加多數百元供樓支出,根本抵銷不了通脹,何況按息不斷加,年尾隨時一層300萬元的物業要供多千餘元。
雖則說區區小數目何足畏懼,但每樣每月開支加數百元,小數怕長計,小市民負擔上升,將大大削弱生活質素,難怪最近二手屋苑交投急跌,近年面對加價熱潮下,一動不如一靜。
置業宜先審視財務
裝修行業正好反映樓市興衰,像年多前樓市大旺,裝修師傅接新單不亦樂乎,多到被迫推掉客人定單,業主們收樓後還要等齊師傅開工。反而近兩個月樓市不濟下,裝修師傅生意一落千丈,很多小業主未願高位換樓,反正可以作家居小型裝修工程,數萬元化妝層樓兼換小量家電,所以大嘆生意難做。
何況特首曾蔭權10月將公佈資助房屋計劃,即使一些小動作對目前這個脆弱的樓市,都會變成為驚弓之鳥,97樓價高位回落歷歷在目,倒不如以靜制動,那時再重新考慮也未遲。
近日先後出現按揭不足下投資者壯士斷臂的例子,雖說只是個別事件,但無論投資者或用家亦要做好防風準備。
假如自用的話,評估即時的自用需要,在計算財務能力在許可範圍下,何時入市都不是問題。樓市當然有升有跌,還需看本身的供款能力,假如供款只佔去月入五成或以下,當進行壓力測試下仍然可以負擔,選擇合乎能力的物業也無妨;換轉來說,沒有首期和供款能力不足,想多無謂,建議還是勤力工作賺錢、儲錢,當有能力時才考慮。
至於用作收租,入市資金較為充裕,在選擇物業時或許有更多選擇,在合乎本身財務能力後,宜向銀行了解按揭資料,由於銀行開始對投資人士的背景資產審查較為緊張,若過度借貸和超出能力範圍,隨時收緊按揭成數或不借出貸款,在作出置業決定前,不應先買後估價,缺乏防守能力的彈性,可能付出更多代價。
劉兆昌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