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股齊鳴:政府患八萬五後遺症 - 張一鳴

樓股齊鳴:政府患八萬五後遺症 - 張一鳴

樓市在政府連番出招後,升勢稍為放緩,但樓價仍然高企,市場焦點是特首曾蔭權10月「施政報告」交出一份怎樣的房屋政策。雖然他一再表明,會確保有長遠的土地供應,但市場並不滿意,最近便有不少聲音,質疑政府為何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其實,香港的樓市發展,一直停留在「雞蛋與雞」的問題上。

憂增土地供應拖冧樓價

有人會問,面對樓價飆升,政府為何不積極增加土地供應?筆者相信這是「八萬五」的後遺症。97年10月,前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興建不少於8.5萬個公營及私營房屋單位,就是這個「八萬五」政策,加上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香港樓市一沉不起。
雖然已事隔十多年,但至今仍對執政者造成莫大陰影。政府擔心一旦增加供應,會否重蹈覆轍,樓價又再跌入深淵谷底。
回想,樓價在近兩、三年才飆升,甚至收復失地,返回97年水平,出現泡沫,其實這得拜「八萬五」政策所賜。當年樓價下挫,政府惟有大幅減少供應,藉以穩定樓價,供應減少,需求增加,樓價自然向上。問題是,如果今天政府再次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屆時會否重演樓價下跌的歷史?政府又是否要再減少土地供應,以求阻止樓價下跌。
話說回頭,若政府一直缺乏一套長遠的房屋政策,歷史只會不斷周而復始重演。無論土地市場抑或樓價,都只會重複泡沫膨脹及爆破。樓市對民生有極大影響,政府干預無可避免,但應盡量減少造成的影響。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