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權黯淡年代告退

在人權黯淡年代告退

香港立法機關在昃臣道八號的生命很短促,在民主萌芽的光輝歲月入主,在人權委靡的黯淡年代告退。

會議廳的前身是法院圖書館,再前身是大法庭。

內部迴廊式行人通道,是記者守候的空間。

曾見證民主民權抬頭

1985年,立法局大樓揭幕那年,香港立法機關首次有選舉方式產生的議員;56個立法局議席當中,有24席由地方議會及功能組別間接選舉選出。這是香港邁向代議政制的一大步,泰美斯女神見證着民主民權的抬頭。
在這26年間,立法機關的民主成份一度登上歷史新高;1995年,半數議席由單議席單票制的地方直選產生。回歸後改名立法會大樓,無以為繼,2008年,地方直選議席仍舊停留在半數,選舉機制改為比例代表制。
立法會撤出昃臣道的最後一年,政府為了封殺議員借辭職製造變相公投的機會,在沒有公眾諮詢下要求立法會通過替補機制方案。22萬人參與7.1大遊行,聲討政府漠視人權,方案被迫撤回及重新諮詢。立法會將在添馬艦新大樓繼續辯論替補機制,昃臣道的百年大樓,則仍會以其堅剛的花崗石牆,捍衞法治。

面向昃臣道的大樓門口,曾是法官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