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恩 - 邁克

昨日恩 - 邁克

在沒有所謂通識教育的日子,為什麼連目不識丁的阿婆都通情達理,做人處世一點也不含糊?當然是民間故事的功勞,所有的智慧和道德教訓隱藏在集體創作裏頭,透過戲文的渲染,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我小時候有個姑婆,是外祖父梳起唔嫁的妹妹,生平不曾踏進學堂一天,可是由孫悟空到秦香蓮都瞭如指掌,不論林黛玉還是觀世音都熟似幾十年老街坊,隨時隨地可以將鐵拐李和諸葛亮的事蹟講得繪影繪聲。把多姿多采的活教材硬生生編成枯燥無味的課本,用拉牛上樹的手法強逼學生死記,就像原本應該吃水果吸收的營養,統統濃縮在慘白的維他命丸中,過程的樂趣完全被剝削,顏色、氣味、質感蕩然無存。
所以每逢提起戲曲的衰落,我總覺得除了表演藝術的凋謝教人心痛,最大的損失恐怕還是教化方面的。與戲台絕緣的新人類,想像力缺乏滋潤,情感享受不到按摩,有行空潛質的天馬從來沒有獲得解放,營營役役的一生算白活了吧?譬如蔣月泉有一段開篇《戰長沙》,短短七八分鐘的彈唱,一場酣戰廝殺得日月無光,底下不動聲色傳遞一番道理,兜截在耳朵裏受用不盡:「關公善用拖刀計,老將追,急急奔,不料馬失前蹄他翻下身。關公叫他調馬重來戰,到明天重又再開兵。老將他虛開弓,卻無影,一箭分明報昨日恩……」最近看幾部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戰爭電影,包括哥普拉的《現代啟示錄》、寇比力克的《烈血焚城》和泰倫斯馬力克的《狂林戰曲》,雖然各有優點,可是誰也寫不出這種夾雜溫柔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