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媒工作者的我們,一般被歸納為文化人之列,身為文化人,除了閱讀八卦雜誌吸收資訊外,我們又有何閱讀習慣呢?趁今屆書展的熱鬧,我們不找甚麼大作家大文豪推介甚麼不朽巨著,副刊仝人介紹自己心水好書,有無一本合你胃口?
文:區佩嫦
攝影:黃子偉
Model:Betrys@GME
經典小說
馬奎斯《百年孤寂》:
文句瑰麗情節豐盛,令所謂魔幻寫實文學吹襲港台閱讀界。1983年某下午,透過玻璃幕牆的維港很虛幻,翻這書讓我留下畢生記憶。
(張毅成)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引用尼采「永劫回歸」概念,當生命只是不斷重複上演,生命就再沒輕重分別,人只能活一次,意義在於此。
(徐影珊)
金庸《天龍八部》:
不論90後或60前,未睇過金庸小說枉稱書迷,詭譎招數兒女私情瓣瓣有,化成電影搵丹爺擔正,同哈利波特有得砌。
(雷福財)
施耐庵《水滸傳》:
第二十回,紅杏出牆兼偷梁山泊晁蓋天王一百両金,宋江怒殺惡妻閻婆惜,一刀不死再捅一刀,這一段,我想給謝霆鋒看。
(陳漢榮)
卡夫卡《變形記》:
世界冷酷,變蟲死掉比做人得更舒適,卡夫卡創造怪蟲,為孤獨的人提供新軀殼,讓我們學習面對自我,面對虛偽的現實。
(韓繼聰)
赫塞《流浪者之歌》:
追憶逝水年華,此書為我少年最愛,令人再次發情,邊看佛祖求道,春色無邊,性幻想無遠弗屆,是叛逆和性啟蒙爆發點。
(馮敏兒)
休閒小說
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不一樣的遊記,帶人徘徊水管、迷信和死亡之城等數十座異國城市,讓人緬懷、思考存在和其他更多。
(周伽然)
喬賽.薩拉馬戈《盲目》:
初看時本港經歷沙士,正與書中無色無味高速傳播失明病毒的狀況不謀而合。病毒肆虐,人類劣根性盡現,瀰漫末世氛圍。
(趙慧敏)
MitchAlbom《tuesdayswithMorrie》:
人人怕死但Morrie說:「當你學會死亡,便懂得活着。」這是Morrie臨終前與Mitch上的十四堂人生課。
(曾靜茵)
余華《現實一種》:
當你讀余華筆下的人性黑暗面,想像親兄弟兩家人酷刑式的殺戮畫面,然後對比眼前現實那些低層次的賤人,還需要氣憤嗎?
(張文蕙)
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
收錄五部以「偶然」為主題的短篇小說,訴說城市詭異故事,《偶然的旅人》乍看似鬼古,一貫作者冷靜述事風格。
(溫曉嵐)
陳慧《拾香紀》:
主角十香,回憶生前與父母及九位哥哥姐姐間的故事,一家人的關係用食物和香港歷史串連,殖民地興衰一幕幕地展現眼前。
(區佩嫦)
法蘭克.薛慶《群》:
講述所有海洋生物有了智慧,群起襲擊人類,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怪事,各地未能互通消息,閱後令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
(蕭碧芝)
高慧然《食,色》:
精句有「有些食物,死亡了不是故事的終結,而是另一個傳奇的開始,比如豆腐,豆腐死亡後,江湖上出現了腐乳。」甚具啟發意味。
(周瑞蘭)
保羅.科爾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每次看到──「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我便會充滿力量。
(謝翠玲)
骷髏精靈《機動風暴》:
機甲類科幻小說,原來機甲戰都可以如此多變化,主角李峰由小角色一步一步成為將軍,創造奇蹟,令人看得熱血。
(許福合)
石田衣良《秋葉原@DEEP》:
出外工作,在機場遇上這日本小說,太厚,怕如村上春樹小說般沉重,但又被書名吸引,即時研究作家資料,果然有來頭。
(譚盈傑)
MarkHaddon《深夜小狗神秘習題》:
主角是15歲患自閉症的Christopher,因懷疑鄰居小狗被謀殺而追尋真兇,因而揭開父親隱瞞母親未死真相。
(曾順珍)
JeffKinney《DIARYofaWimpyKid》:
未看過此系列的書,別說對孩子有多了解。不想家中有隻「小學雞」,看罷再和子女批評一下主角Greg的思想行為吧。
(甘露薇)
北村薰《SKIP──快轉》:
17歲高中生午睡醒來變42歲的媽媽,「聽說有叫做昨天的日子。聽說有叫做明天的日子。而我,擁有現在。」我發現自己老了。
(黃子偉)
湊佳苗《夜行觀覽車》:
作者善於描寫人性,由一宗高級住宅區的兇殺案,揭示出社會以及家庭的問題,好看並不在於真相,在於人性微妙的黑暗面。
(徐務研)
張狂《無限恐怖》:
主角鄭吒進入「黑球世界」,面對隊制惡戰輪迴,《異形》、《生化危機》、《盜墓迷城》等電影變成死裏逃生嘅惡鬥競技場!
(朱崇德)
文學紀實
席慕蓉《七里香》:
都找不回這本詩集了,畫家寫詩,卷中也見她的畫。在文字以外的留白裏,嗅到的是昔時歲月,春花與秋月。
(余敏)
六十四名香港記者《人民不會忘記──八九民運實錄》:
陶傑說記憶是種權力,獨裁者歡迎蟻民沒記憶,看畢此書不感哀傷者,恐怕是腦衰退先兆。
(鄧錦萍)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好書於我要有趣味!此書偏頗?不是歷史真面目?管它!文學自有魅力,能在瘋狂盛世下給人反思歷史的契機。
(黎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