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碌卡」式批發經營成效存疑

拆局
「碌卡」式批發經營成效存疑

內地運動股突然「死火」,令人不禁懷疑,一直行之有效、每年舉行數次單純推廣品牌的訂貨會,並將大部份生產剝離的「碌卡」式批發經營方法,是否失效?有基金經理不諱言,市場已對這模式起疑心,相信其他採用類似模式的企業,日後須更改做法,以及提供更多營運資料。
一名自李寧(2331)04年上市起,一直有研究運動股的基金經理表示,這個類似思捷環球(330)早年採用的輕資產批發模式,有機會已走到盡頭。他說:「原本大家都唔係咁信(經營模式),但當越嚟越多運動股嚟香港上市,有比較之下,就越嚟越多人信呢個資金需求少而預視度又高嘅模式。」

德銀:應增零售網絡控制

例如李寧去年開設了666家李寧分店,基於大部份均由分銷商開設,故集團毋須負上巨額開店及營運支出,只須負上品牌推銷及行政費用等支出,毛利率及增長當然亮麗。相對Nike及Adidas等國際品牌,由於其政策是保持15%至20%店舖是自營店,開店及營運支出必然較高。
至於訂貨會模式,有外資分析員表示,簡直與「碌卡」原理一樣。他說:「訂貨會就好似透支咗先,唔理賣得好唔好,先入咗賬,然後分銷商就去賣貨,好似08年前賣得好好哋就無事,到09年啲賣剩蔗就開始出事……另一個關鍵,就係分銷商手上存貨係唔需要核數,根本唔知實際係咪咁賣得。」
德銀日前發表報告,預期內地運動股要採用一個新的經營模式,包括投資更多資源,以增加零售網絡的控制,更加認識顧客需要,以及提升電腦網絡系統以提高供應鏈效率。該行認為,批發模式一定要作出改變,這樣本土品牌才能與國際品牌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