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流不足 運署拒建過路設施長者被迫「跨欄」過馬路

指人流不足 運署拒建過路設施
長者被迫「跨欄」過馬路

【本報訊】84歲的孟婆婆、72歲的許嬸、70歲的劉伯,他們全不是運動員,但每天都要「跨欄」,跨過逾一米高的欄,再側身閃避高速車輛,才能安全「抵壘」,搭巴士或步行出市區。他們住在荔枝角泵房上村和長坑村,數十年來冒死跨越青山公路。政府遲遲不肯加設行人過路措施,令這班老人家氣上心頭,高呼「係咪要等到有人死?」
記者:王家文

毗連金山郊野公園的泵房上村和長坑村,住有百多名村民。村民每天要步行15至30分鐘落山,到青山公路葵涌段鐘山台路口,再橫跨四條行車線到對面乘搭巴士或步行出市區,中間需穿越馬路的分隔欄。路政署上月突然將分隔欄改成密封的緊急通道欄柵,由「穿」變「跨」,村民過馬路更見險象環生。

村民:幾十年都冇人理

「無端端封咗鐵欄,係咪要逼到我哋冇路行?」在泵房上村住了40多年的劉伯坦言,附近雖有行人天橋,但村民很少使用,「起到冇雷公咁遠,又黑又有狗,隨時俾人打劫」。長坑村村民駱小姐指其父任村長時,已爭取在路口興建天橋或行人過路設施,惟政府一直充耳不聞,「幾十年都冇人理,我哋好似被孤立」。
距離鐘山台路口約200米的行人天橋,需繞過九華徑上村其中一個出口,十分僻靜,附近只得一間車房,數隻流浪狗徘徊。記者從路口沿天橋到對面巴士站,需近15分鐘,若村民落山到巴士站,合計需近半小時至45分鐘,路程遙遠,難怪村民寧願違法,也捨遠取近「跨欄」過馬路。
除村民示範外,記者採訪時也目擊不少市民「跨欄」過馬路,左顧右盼跟車輛鬥快。像84歲的孟婆婆,跟記者訴苦後,一手按着及腰逾一米高的欄柵「爬」過欄柵,然後越過兩條行車線,再步行去長沙灣。記者見這一幕,也感驚心動魄。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09年曾於上址作人流調查,惟流量不足以支持興建天橋,且附近已有相關設施。又指已計劃在該處加設地面行人過路處,完成前路政署會先設置臨時措施,方便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