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德倫報道】具74年歷史的法定古蹟景賢里,年初完成復修並一度開放予市民參觀,但大宅內逾百多件原裝手工雕刻的大門、氣窗等建築物構件,自從被前業主下令拆卸後一直藏在一個冰冷的貨倉內。藏有該批文物的拆卸工程公司負責人稱,發展局一直拒絕出價回購,聲言會積極考慮將該批文物逐件出售。
該間拆卸工程公司於07年負責拆下景賢里大宅的大門、扶手柱、屏風、門檻、氣窗等古物,兩年前更一度在網上拍賣該批物件,但發展局隨即發出勸喻,要求市民不要購買文物,拍賣行動就此胎死腹中。公司負責人梁先生向本報稱,當年景賢里前業主要求他毀滅所有拆卸下來的物件,但眼見該批文物歷史悠久,而且全由人手雕刻市面難尋,故私下將之收藏。
梁先生近日曾接觸發展局要求對方購回該批文物,「但對方話唔會出錢買,但又唔覆畀唔畀我賣晒佢」。他表示,市場上有不少潛在買家包括內地人及設計師都表示有興趣購買,但不評論會如何定價。至於是否願意捐出這批文物,梁先生稱:「政府肯同我傾先算啦。」
發展局回覆指,收到梁先生的要求後已向他表明不會回購文物,並建議對方捐出,也絕不贊成公眾買賣原屬景賢里的建築物件。
被評收藏價值有限
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林雲峰稱,該批景賢里文物確有其歷史價值,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物歸原主復修安裝在大宅內原有位置。另有古董買賣專家指出,景賢里的木門收藏價值有限,她說:「古董估價有一個原則,你要嗰樣物件值錢,都要嗰樣嘢製造當時值錢先得,一樣唔值錢嘅嘢,唔會因為過咗一百幾十年而變得矜貴。」她指出,景賢里受到保育只是因為香港歷史建築太少,不等於其裝修擺設都一定具有收藏價值。
律師黃國桐表示,由於該批文物在拆卸時景賢里仍未評級為法定古蹟,故在市場上買賣並不犯法。但他指出,若當時業主要求工程公司毀滅該批物件但未有遵從,則可能已屬違約行為,前業主可以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