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滙債:美元失勢 將變配角 - 王良享

暢談滙債:美元失勢 將變配角 - 王良享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貨幣可分為三類。黃金、日圓及瑞郎被視為避險貨幣,美元次之。澳元、紐元及加元等商品貨幣則為「較高風險貨幣」,環球經濟向好,則此等貨幣升值。歐元及英鎊除了是「風險貨幣」外,亦是「雞肋」貨幣,低增長及高通脹令其投資價值減弱。亞洲貨幣別樹一幟,一枝獨秀,除間中受外圍環境走弱而調整外,持續出現強勢,主因是經濟增長快,政府負債低,經常賬盈餘高。

美滅赤有難度

過去20年間,美國曾有高增長、低通脹、低赤字的年代。九十年代中期,美國金融資產「天下無敵」,美元亦曾出現5年的持續強勢,可惜2000年後,已成絕響。1995年中至2000年,美國GDP增長平均為4.5%,最高7.4%,而最低亦有2.8%。
今天美國GDP要攀過2.5%已經甚有難度。1995年,美國財赤達GDP的1.9%,由於經濟增長快,至2000年赤字變盈餘,且攀至有史以來最高的佔GDP2.5%。今天美國財赤為GDP的9.3%,現在要滅赤,毫無頭緒。
自九十年代初,由於新興市場及中國的積極外貿擴張,提供予美國廉宜的貨物,加上聯儲局的政策得宜,令美國核心消費物價指數從5.6%下跌至2000年的2%,10年期債息則從1994年的8%下跌至2000年的5%,債價上升。同期間,美國道指從1995年初的3850點上升至2000年底的10800點,上升幅度達1.8倍。
美國當時股、債、滙齊升,卻想不到今天美元要依賴「避險」才有一定需求,且排位於黃金、瑞郎及「迷失」的日圓之後。1913年英鎊曾佔環球外滙儲備60%以上,現在只剩4%,美元地位縱使因歐債問題可保一時,長遠都必淪為配角。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