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EO一席話》
渣打集團(2888)05年憑稍微高價擊敗大熱門滙控(005),成功併購韓國第一銀行(已改名為渣打第一)後,多年來交易效益未見顯著,當地近日又因薪酬改制爆發工潮;渣打集團行政總裁冼博德希望工會可盡快返回談判桌,他不能預測工潮何時能解決,但堅信當年這項渣打史上最大宗併購,為集團帶來「變革式」發展,迄今其表現亦令人滿意。 記者:劉美儀
去年中斥資5億美元入股農行(1288)的渣打,連同其他5名H股基礎投資者,上市所持的限售股上周六已解禁。雖然不少解禁內銀H股,期限一滿即被策略投資者沽售,但冼博德接受訪問時強調,渣打無計劃出售所持農行股份,對雙方戰略合作關係亦感滿意。
拒評會否接農行沽貨
被問及若有基礎投資者沽售農行,渣打會否「接貨」,他拒絕就假設性問題置評,只說農行現水平,較上市時3.2元已攀升不少。
內銀另一挑戰是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平台,會否演變成撥備「黑洞」?冼博德對地方債獲解決頗有信心,雖然困難不少,但以中國整體財政及外儲實力,應有能力應付。
渣打是首家在南韓實行員工薪酬與表現掛鈎的銀行,當地傳統是按員工服務年資及資深程度,決定薪酬水平,工會指渣打此舉有削薪之嫌,工潮至今已持續數周。冼博德表示,與表現掛鈎的薪酬機制,與集團在全球各個市場的現行做法看齊,現時發生工潮,為免對仍緊守崗位的員工,工作量負荷過重,他說已暫停小量分行(43間)營運,但大部份網絡仍有效運作。渣打第一在南韓分行逾390間。
是次渣打第一爆發工潮,乃過去5年來南韓涉及外資行最嚴重一次,證券界認為,事件反映該國市場是渣打的燙手山芋,其營運效益必須提升,工潮若持續將對渣打帶來影響。去年度渣打旗下南韓業務,自併購以來首次向母公司派息,稅前盈利為3.88億美元,對集團及亞太區盈利佔比分別為6.3%及7.3%。
韓業務盈利增值達標
有市場人士形容,外資行在南韓併購後,猶如身陷泥沼,「(買)入得唔出得(即不能賣)」。被問及渣打在當地拓展遭遇的複雜性及困難度,是否遠較收購時預期為甚?冼博德沉思良久,只說「不太苟同」,旋即又指集團在全球逾70個國家經營,每個市場均有其複雜性。
他重申,併購渣打第一對集團具變革性發展意義,收購後首數年,表現亦已達每股盈利增值目標,透過南韓這個業務平台及客戶群,渣打能迅速接觸到與當地企業有往來的大批內地新客。他說,南韓業務已成為集團不可或缺部份(integralpart),當然管理層亦希望,其股東回報、成本收入及經營效率等,可有更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