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和電影 - 陶傑

小說和電影 - 陶傑

查先生獲澳門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觀禮後設宴,幾個人講起了狄更斯的「雙城記」。
張敏儀讀英國文學,「雙城記」結卷的那幾句獨白都唸得出來。狄更斯的小說,當年與金庸作品一樣,也在英國的報紙天天連載,讀者為了追看,天天清晨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碼頭等新印出的報紙送到,打開先看小說。
狄更斯的「雙城記」,情節曲折,濃縮成兩小時的電影,不容易。三十年代荷里活明星朗奴高文當主角的那一齣,拍得最經典,朗奴高文有憂鬱氣,電影忠於原著,包括結局的獨白。
蔡瀾說還有一齣,由狄保加弟主演。銀幕上的好日子都過去了。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三四十年代荷里活流行過一陣,還有一齣「紅花俠」(ScarletPimpernel),講英國一個貴族化裝去巴黎,在斷頭台的屠刀下把貴族救出來。男主角李斯萊侯活(LeslieHoward),與慧雲李一起演過「亂世佳人」,戰時駕飛機,被德軍在西班牙海岸外轟擊殞命。
還有一齣「瑪麗安東妮傳」,女主角諾瑪舒拉(NormaShearer),氣質上就像一個美國富家女,多於悲劇收場的法國皇后了。沒有辦法,美國人天性太開朗樂觀,美國女明星演瑪麗安東妮,做不來的,包括近年大導演哥普拉的女兒拍的那一齣,法國政府連梵爾賽宮的實景都開放了,拍得很失敗,也是女主角的美國妹「喪」味太重。
狄更斯的小說不是每一部都適合遠東口味。民國時代譯了「雙城記」、「苦海孤雛」、「塊肉餘生錄」幾部。那時上海的翻譯家很多:像傅東華和傅雷,英文和法文都好。
狄更斯的小說當初迎合大眾,登在報紙上,文字必通俗,後來也不都成為大學英文系的必修?今日都成為維多利亞英國社會文化的通識寶庫,幸好英國從沒有什麼「文化大革命」。香港特區推行什麼通識教育,又說沒有範圍,很簡單,全套金庸,通識與國民教育,都在裏面了,這點識見,又豈可期待香港特區政府的一伙笨官能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