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好友問我,「你為甚麼不出一本飲食書呢?我雖不嗜飲食,卻每每被你的飲食文字,被你對食物的熱情打動。」我疑惑,「我既不是方太更不是蔡瀾,哪有資格講飲食?」「所以,你不是出食譜,也不是出食經,你出的,是散文,描寫的對象是食物。」好友鼓勵我。
的確,對食物,我充滿異乎尋常的激情,因了好友的鼓勵,我開始蠢蠢欲動。
畢竟是第一次出飲食書,信心匱乏,我忍不住向我的偶像著名美食文化人沈宏非求助,「幫我寫個序,俾我抽下水得唔得?」我想,如果沈宏非不拒絕,至少說明,在他看來,我並非完全沒有資格出這類型的書的。沈宏非快人快語地回覆,「寫就寫!」他不知道,這三個字於我,是一粒定心丸。看完我寄出的二十篇文章,沈宏非又追要了第二批,我無法述說我的感動。我沒想到,這個大忙人會如此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一星期後,沈宏非把2600字的序交給我,他用「情餘」形容我的第一本飲食書:凡烹飪、飲食,多少都會剩有「廚餘」;專事研究男歡女愛之紙上兵法的高慧然小姐,染指講飲講食,跨界寫吃寫喝,弄出來的這一本《食,色》,也不知可不可以算是她的「情餘」產品……
我自己則把它視作我與食物的拍拖史,寫的,是我對食物的感情,以及我對與我一起進食的人的感情。希望與我一樣熱愛飲食的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