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史.Easy:鼠疫引發的洗太平地

醫史.Easy:鼠疫引發的洗太平地

沙士和禽流感,我們都記憶猶新。它們都是首先在香港出現,或在香港被揪出病源,117年前,香港也出現類似事件。1894年5月8日,香港首次發現鼠疫病例,源頭是廣州的瘟疫。隨後四個月,香港共出現2,679宗病案,2,552人死亡,過半數出現在當時華人聚居的上環太平山區,環境非常擠逼和骯髒。

耶爾辛成功分離桿菌

為應付疫情,太平山區被封鎖,7,000名居民被遷離。軍人及警察巡查疫區樓房,強迫遷移隔離受感染的病人、埋葬死者及清洗和消毒房間,「洗太平地」一詞亦由此而起。因患者人數眾多,政府徵用堅尼地城的警察局、空置的玻璃廠及已廢棄的屠房改建成疫症「醫院」。
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的亞歷山大耶爾辛在6月15日由越南抵港,加入找尋鼠疫病源。他在堅尼地城建立了一所茅屋作研究所,並成功分離出鼠疫桿菌。6月23日耶爾辛宣佈其發現,並對該桿菌作出詳細而準確的描述,該菌在1944年被命名為耶爾辛氏鼠疫桿菌。
鼠疫是香港醫學及社會發展史的轉捩點。疫後政府正視華人居住環境,西醫醫療服務開始顧及華人。政府又聘請了第一名細菌學家及建立細菌學檢驗所(即香港醫學博物館的前身),用作診斷和監控疾病及製作疫苗等。市政方面,則在各區興建衞生設施,例如1904年落成的磅巷公廁及浴室,是當時唯一可供男女及小童使用的浴室,今天仍屹立於上環。
撰文: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及研究委會」委員黃世賢醫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