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官與部份政黨的龐大政治壓力下,特首曾蔭權先生上周五終於首次親口證實正考慮復建居屋,並將在十月施政報告作交代。在此以前,他又在不同地區包括東涌視察有甚麼土地可以加快推出,增加房屋供應。
從一直抗拒到不肯表態到現在正式考慮復建居屋,曾特首的態度着實有相當大的轉變。只是這樣的轉變除了可以暫時紓緩巨大政治壓力外,對香港樓市、社會經濟發展卻是弊多於利,甚至可能令整體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現時樓市最大的矛盾、最大的問題是樓價過高令中產階層包括年輕上班族無法上車,難以置業。但是,中產置業難的問題是復建居屋解決不了的。首先,居屋是有嚴格的資產及收入規限的,非公屋居民申請人家庭資產不得超過五十三萬元,每月收入不可超過二萬七千元。兩夫婦工作月入三萬元的中產階層家庭已失去申請居屋的資格,即使特區政府決定大手筆每年推出數千個居屋單位,這些中產家庭也只能望屋興嘆,只能繼續捱貴租,住在狹小的私人屋苑單位內望天打卦,等待樓價下跌。對於他們來說,復建居屋實在沒有甚麼幫助。
那誰會真正受惠呢?當然是不受入息限制的公屋住戶特別是公屋富戶。事實上居屋政策原來的設計就是向公屋居民傾斜,鼓勵他們在收入上升後買入環境、設施較好,面積較大的居屋單位。一方面可以騰出公屋單位讓輪候公屋的低收入市民入住,另一方面也可以令公屋居民在政府協助下改善居住環境。然而,現時政府的公屋計劃已相當龐大,輪候市民在三年之內就能上樓,較偏遠地區的公屋更可在兩年內上樓。這樣下來,用居屋吸引公屋居民交出單位,增加公屋供應的需要已不存在,居屋不過讓公屋住戶特別是富戶多一個選擇,多一次政府房屋補貼。這樣的雙重補貼是否合理實在是個大疑問。
而且,一旦特區政府重新入市再成為「地產發展商」,大力興建中、小型及較低價住宅,樓市將會出現洗牌重組的局面。
私人地產商眼見政府來勢洶洶自然不肯陪玩,乾脆退出中、小型住宅市場,轉攻大單位或豪宅,令私人市場的中、小型住宅新供應減少,等上車的中產階層可能要再等一會。到政府的居屋稍後推出、他們又可能因入息超標、不符資格,變成只有白等的份兒。算來算去,居屋還是幫不了中產階層購入安樂窩。
當然,特區政府可以大幅放寬入息上限,例如把家庭收入限額提升至五萬元,讓更多家庭符合買居屋的資格。但月入五萬的家庭是否願意購入限制多多的居屋固然是個疑問,是否該用公帑補貼月入比收入中位數高一截的家庭置業是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社會不容易有共識。弄得不好隨時令新建的居屋長期丟空,無人問津,重演「有人冇屋住、有屋無人住」的荒謬情況。
是的,居屋曾經是個不錯的政策,讓不少居民特別是公屋居民受惠。但現時經濟社會情況跟幾十年前推出居屋計劃時大為不同,輪候入住公屋的時間已大減,公屋換居屋的需要不再存在,年輕中產階層對居住的需求更是不一樣。拿這過時的「藥」醫治當前買樓難的「病」只怕無法「藥到病除」,甚至可能因用藥不當而加重病情,引發更大爭議與矛盾。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