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要出版她生命裏的第一本書。書名是《窗裏窗外》。
看到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青霞受《窗外》的影響,實在很大。她的十七歲,以至後來的電影歲月,都在《窗外》的開始下而改變。我常常想,如果青霞沒有拍《窗外》,她現在會有怎樣的人生?一定過着另一種生活,或者平凡,或者不平凡,總之,那會是另外一個「青霞」。
我認識的青霞,美麗、飄逸、青春、純真、而且充滿了靈性。至今,我沒有遇到過第二個可以和青霞媲美的女子。所以,每次有人訪問我,問我用了那麼多女演員,最喜歡的是誰?我都會很誠實的回答︰「林青霞!她是我心中永遠的青霞。」
青霞最好的年齡,都在我的電影裏度過,也在我家度過。常常拍完戲,到我家談到深夜,少女的小祕密,我知道。刻骨銘心的初戀,我知道。狂熱的追求者,甚至追到我家來。她的許多故事,都曾在我眼前發生。我和她,不止是工作上的夥伴。也在那段時間中,我成了她的大姐姐,幾乎無話不談。
歲月一年又一年的過去,青霞去了香港,繼續發光發熱。然後,戀愛結婚,退出影壇,生了兩個女兒,成為妻子與母親。這時期,我們偶而見面,偶而通電話,每次見面和通電話,依舊有說不完的過去與現在。
然後,青霞開始寫作,她也把發表的文章電傳給我。她的文字流暢,簡潔,許多小品,寫得親切感人,我這才驚覺到她在寫作上的才華。她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誇張的描寫,只是自然而然的,把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或是她的人生小體驗,她某段時期的心路歷程……一篇一篇,寫成了這本散文集。
所以,這本書中,有窗裏的青霞,為了和女兒溝通學電腦。有窗外的青霞,在旅途中和偶而相遇的孩子,作「一秒鐘的交會」。這個窗裏窗外的青霞,正在用成熟的心態,走進另一個境界。她不再飾演別人,她開始找尋自我,甚至是在「發掘」自我。在發掘的同時,她也發掘着人生的真諦。這樣的青霞,我實在喜歡。
《窗裏窗外》不是一本長篇巨著,不是豐富的豪華大餐。它像是喝下午茶,在靠窗的雅座上,一本書,一杯茶,一點可口的小點心,你可以坐在「窗裏」讀它,偶而抬頭看看「窗外」的風景。你也可以坐在街邊的小咖啡座上,叫一杯香醇的咖啡,悠閒的讀它。不時看看身邊的人群,如何生活在「窗外」,心繫着「窗裏」。無論是「窗裏」或「窗外」,這將是一本讓你可以瀏覽,也可深思的書。
當媒體正在報道青霞如何幸運,有豪富的老公,為她打造多少多少億的「皇宮」時,我正看着青霞的《窗裏窗外》。我沒有看到那個「皇后」,如何在皇宮裏享受着她的「三溫暖」。我看到的,依然是我那純真飄逸的青霞,坐在燈下的電腦前,寫着她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惑……體會着她人生中的「三溫暖」。二○一一.六.二十六
青霞平安 蔣勳
在從金邊到顯粒的飛機上,青霞坐我旁邊,她說:一生都在演藝,總覺得沒有好好修行。
我正在看巴黎吉美(Guimet)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代敦煌不羂菩薩畫像。畫像四角有「歌」「舞」「嬉」「鬘」四位供養菩薩。
我就說:「歌」「舞」「嬉」「鬘」也都是修行,修行可以不着於相吧!
青霞很美,美是負擔,可能也是修行的開始。
在吳哥窟時,青霞已經開始隨手做一些小品筆記,我陸續在報章雜誌看到。多年不見,青霞要以文字修行了。
青霞平安。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於八里淡水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