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等待林青霞」,屬誇張的講法。其實是等待香港書展到來,買一本她最新著作,出席她的「窗裡窗外──林青霞的戲夢人生」分享會。
上一趟遇見林青霞,是零九年三月八日。那天晚上,她該是到香港藝術中心看賴聲川導演的舞台劇「水中之書」。九二年十一月在九龍大華電影院看她主演的「暗戀桃花源」,導演正是賴聲川。「水中之書」乏善可陳,「暗戀桃花源」則表現出導演場面調度,很見功力。舞台展示時空交錯,同時排演兩套風格完全不同的舞台劇,觀照出人生荒謬處境來。林青霞演來樸實無華,很有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舞台疏離效果,卻能牽動人心。
那天晚上,很想在舞台劇「水中之書」演出後,找個機會,對林青霞說:「當年你在『暗戀桃花源』的演出,真是十分的好。」
同代人都愛說一九七三年她在「窗外」飾江雁容的角色,真是教人眼前一亮。而瓊瑤當年書寫的流行小說,要改拍成電影,可以的話,都會找林青霞擔當女主角。她早年主演的電影記憶中就祇有這一部「窗外」。那年代,看鹿橋《未央歌》的大學生,會覺得比看「瓊瑤」的小說,層次高一點點,女學生看瓊瑤的人數,肯定遠勝男生。
往後日子看林青霞主演的電影不算多,印象較深刻的,要到一九九○年的《滾滾紅塵》。說那是描述張愛玲成長的故事,故事內容似曾相識,詮釋方式則與張愛玲所提及的少女歲月很不一樣,林青霞倒演出女主角沈韶華與世決絕的孤寂感覺來,她演的是不是少女時期的張愛玲已不重要了。
近幾年,在報章上看到不少林青霞撰寫的文章。談及人生種種,很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從容。過去的人和事,在她筆下,顯得立體而又處處流露出她獨特的性格。而這,正正與林青霞的個人識見有關,她已不用刻意經營什麼,下筆成文,自有她的個人風格。看着看着,會忘記她曾是紅遍亞洲、中國、台灣、香港的大明星。她說的話有點石成金的能耐。談的是尋常生活,尋常道理,卻一點不尋常。她筆下的一點猶疑,顯出人生的無奈,那也正是我們對活着的感嘆。
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希望可以請林青霞,在她著作上簽名,希望那時候,已把書看完,便可在分享會上說出我的讀後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