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朋友問我,甚麼是八股文?我給他看一篇文言八股文,他說看不懂。我於是舊瓶裝新酒,學寫一篇白話八股文,作為樣品。
按:八股:①破題,②承題,③起講,④入手(或稱提股,可不用),⑤起股(可加出題),⑥中股(可加過接),⑦後股,⑧束股。
下面是我的「白話八股文」:
「題目」學習「與時俱進」
①「破題」「時」者時代也、歷史也;「進」者進步也、改革也。
②「承題」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在這個新世代,我們將怎樣取得進步?按照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規律行事,就是進步。「與時」,不墨守歷史成規;「俱進」,改革開放,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行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③「起講」經濟從工業化進步到信息化;政治從專制制度進步到民主制度;文化從知識禁錮進步到知識解放。這是全球化時代的脈搏。
④「入手」(提股)全球化時代的主要特點是信息化。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電視、電腦、手機,以及層出不窮、功能奇特的信息產品,成為主導資源。由此,勞動力從農業和工業轉向流通和服務產業,勞動密集產業轉向知識密集產業,白領工人多於藍領工人。知識成為主要資本。
⑤「起股」信息化不神秘。說話、寫信、打電話、看電視、用電腦,都是信息化。能講普通話,走遍中國,不要翻譯,信息化。能講英語,走遍世界,不要翻譯,信息化。在電腦上輸入拼音,自動變為漢字,跟網友互通電子郵簡,信息化。在電腦上查找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書目和資料,信息化。電腦和手機結合,進行通信、通話、傳遞圖片和攝像,跟國內外學術同行作學術交流,信息化。信息化在你身邊。
⑥「中股」今天,任何國家都一方面繼承和改進本國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利用和創造國際的現代文化,這叫做雙文化時代。雙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也引起文化的衝突。在先進與落後的衝突中,在復古與創新的矛盾中,「與時俱進」是歷史導航的方向盤。
追求先進生產力要從學習模仿進而能發明創造,前提條件是開闢自由創造的環境。追求先進文化要擺脫思想的束縛,先進文化是自由土壤中萌發出來的鮮花。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要充分運用,不要限制運用。信息化時代而限制信息,何以自解?
時代更易,容易發生社會動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相安無事。十八隻螃蟹放在一個竹簍裏,哪能不我挾你、你挾我?一個把黑袍從頭蓋到腳,一個穿比基尼游泳裝、肚臍眼兒也露了出來,這兩人能攜手在王府井大街一同溜達嗎?文化衝突實際是文化差距的磨擦。
⑦「後股」「與時俱進」不是自願選擇、而是客觀規律,不是特殊策略,而是一般公式,只能一時背離,不能長期背離。社會進步有層次程序,倒退是偶然,超越也是偶然,循序前進是常規。
社會發展有四次飛躍:從部落社會到奴隸社會是第一次飛躍;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第二次飛躍;從封建社會到資本社會是第三次飛躍;從資本社會到後資本的信息化社會是第四次飛躍。
「與時俱進」提醒人們不要犯時代錯誤。專制殘暴,窮兵黷武,納粹敗亡,蘇聯解體。21世紀不會再出現勃列日涅夫的「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因為那是宣傳,不是真實。
⑧「束股」真理也「與時俱進」,不是一成不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不怕批評,批評是真理的營養品。怕批評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適應時代的宗教迷信和主義迷信。迷信時代要過去了,盲從時代要過去了,現在是獨立思考、擇善而從、不拘一格、奮力求進的「與時俱進」時代了。
華夏文化的復興
三十年暴政,死亡七千萬人。「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出現了最黑暗的時期。
全國人民,精神休克,呆若木雞,喪失了思考能力。
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阿彌陀佛,無人要聽。
外來主義,不合國情,強行灌輸,激起反感。
既不要現代文化、又不要傳統文化,中國變成文化的荒原。
「改革開放」之後,痛苦地漸漸蘇醒過來。以儒學為核心的華夏文化悄悄填補了這個文化真空。
儒學曾經為兩千年封建專制服務。儒學不僅能為封建專制服務,也能為現代社會服務。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箴言哲理,適合現代教育的需要。
例如:
儒學反對迷信,重視現實。「子不語怪力亂神」。既要反對宗教迷信,又要反對主義迷信。
儒學反對愚民,重視知識。「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必須徹底否定暴君思想「知識越多越反動」。
儒學反對暴力,重視和平。「不嗜殺人者能一天下」。消滅地主、富農、上中農;消滅資產階級;消滅知識分子,都是徹頭徹尾的反人類暴行。
儒學歷經磨難,屹立自如。不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秦始皇「焚書坑儒」。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廟。毛澤東「批林批孔」,污衊孔子,秕糠儒術。這一切都未能動搖儒學。面對無理攻擊,泰然處之;聽到合理批評,欣然反省。真金不怕火,燒去雜質、更加真純,揚棄糟粕、方顯精華。孔子從容不迫,走出孔廟,步入現代社會,跟德先生和賽先生握手,「封建儒學」於是發展成為「現代儒學」。
思想的催眠,邏輯的詭辯,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復興傳統文化,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文化代替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文化補充現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