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情天 - 邁克

冷暖情天 - 邁克

犯罪小說喜歡寫兇手有重訪案發現場習慣,容或已經成功洗脫一切嫌疑,眼看就要逍遙法外,卻又神推鬼使跑到最不應該現身的地方,遭守株待兔的偵探逮個正着。星期天下午去南岸看《櫻桃園》,開場前安安靜靜坐在地面大堂側的茶座吃餅喝茶,當年出席倫敦電影節的舊記憶一幕幕湧回來,縱使不曾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卻「卡嚓」一聲被套上了手銬,鐵證如山無所遁形。那份工需要應酬片商,體內毫無交際花基因的我其實不是適合人選,做過握手打招呼交換名片的皮毛工夫,就不願笑臉迎人陪飲陪食了,總是施展快閃奇功,急急腳由國家電影院鑽進一牆之隔的國家劇院,獨自祭五臟廟或者養神,到時到候再回去看戲。私家飯堂多年沒光顧,仍然是一方淨土,落地玻璃窗角落位置就算在最旺的鐘點,也保持「遠離瘋狂人群」特質─根據哈地原著改編的影片,香港公映譯作《冷暖情天》,用來形容電影節界的世態似乎也頗貼切。
出了一會神,夠鐘入場了,沿着樓梯拾級而上,忽然見到那間叫「閣樓」的餐廳,腦海馬上浮起一個人。零三年為了生計,曾經替康文署客串籌劃過兩個特備節目,一個是越劇電影,一個是舞蹈電影,後者包括向雷里耶夫致敬的單元。決定放映哪些影片沒什麼難度,反正來來去去也就那幾部,倒是追尋片源費心機,版權擁有人和拷貝不容易找到,找到又未必肯答理─片子舊缺乏商機,接近毫無剩餘油水可抽。不記得從什麼渠道獲得雷里耶夫基金會的線索,姑且一試寫信聯絡,想不到很快便得到影片資料組主任WallacePotts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