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九七回歸大典,是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展新翼的波浪型樓頂,正是香港貿易發展局的icon(標誌),但這個icon在國際社會中,似乎漸漸模糊。特區政府一直強調貿易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貿發局作為推動的老牌機構,總裁林天福揚言,要將「香港品牌」打造成等同「法國品牌」,並要將香港建造成為「亞洲CBD(商業中心)」。
記者:周燕芬 攝影:羅君豪
林天福接受本報訪問,講述香港未來發展方向,他不用貓紙,可以向記者連珠炮發逾半小時,將香港以至貿發局未來發展方向娓娓道來,可見這個推銷員十分上心。
察覺「香港正被人遺忘」
中國國力日強的同時,他察覺到「少咗人留意香港」,「香港正被人遺忘」,國際媒體對香港的報道在減少。香港處於大時代的轉型中,貿發局不能再食老本。林天福分析,隨着環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他預期香港未來5至10年,在經濟和貿易方面將出現四大轉變,並為香港帶來新商機。首先,中國越來越富有,為港商提供了龐大的品牌內銷市場;第二是亞洲本身區內貿易亦在增長;第三是歐美企業更多向亞洲和中國出售環保科技、生產設備等技術,還有品牌產品,香港可成為有關產品知識產權的管理交易中心;最後是香港可作為橋頭堡,協助內地民企「走出去」投資,成為內地企業海外業務的總部。
為了回應市場變遷,貿發局推出多項新服務,協助港商捕捉商機。在拓展中國內地內銷市場方面,林天福表示,近幾年貿發局為打響「香港」就是代表潮流先驅時尚中心的品牌,下了不少工夫,例如每年都在內地5至6個城市舉辦香港時尚購物展,除了帶同本港企業及品牌貨品,與當地百貨公司合作做展銷外,亦有影視明星隨行,以提升香港潮流形象。他希望「香港」品牌可做到「法國」般,讓人想起時尚形象,雖然「冇聽過牌子,都覺得唔會太差」。
北上推廣本港潮流文化
近年團購成風,貿發局亦在內地淘寶網開設貿發局設計廊,展示本港100個品牌產品,暫時每月銷售約數十萬元,成效算不俗。網頁並配有本港娛樂、飲食、服裝流行情報,打造本港潮流文化;此外亦帶領港企參加內地展覽會,推廣品牌產品。
在協助內地民企走出去方面,5月份貿發局聯同江蘇省政府,帶領十多間江蘇民企,以及本港律師、銀行、會計師等中介機構,一起前往美國探討投資機會。在香港專才的協助下,他強調可協助民企避免「買貴嘢、買錯嘢,貨不對辦」。他希望可藉此將香港打造為「亞洲CBD(商業中心)」,貿發局亦會繼續在東歐和東南亞為港商拓展新興市場。
今年9月,貿發局便會跟隨特首曾蔭權到倫敦推介香港,推介重點是提醒國際商界可以透過香港,將其科技、創意、電影、金融業務進軍內地市場。貿發局已跟美國商務部簽訂太平洋商務合作計劃,協助美國公司打開內地市場,他指現時只有1%美國公司是經營海外市場的跨國企業;去年便首次有美國企業參展本港的環保展和香港國際影視展,影視展並為美企業促成逾百單生意。
林天福簡歷
‧1958年香港出生
‧1982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取得計算機學榮譽學位
‧1982年獲聘為香港政府政務主任
‧1986年加入貿易發展局
‧1993至2004年出任貿發局副總裁
‧2004年至今出任貿發局總裁
TDC展覽多籮籮
事業篇
當TDC跳板 卻一做25年
林天福在貿易發展局工作長達25年,原來當初他加入貿發局,一心只是作為走進商場的「跳板」,心想最多做上兩年便計劃離去,豈料一做便逾二十年。
未夠35歲已升副總裁
貿發局是林天福的第三份工。早於1982年,他在英國大學修讀電腦畢業後,由於家境欠佳,旋即回港投入工作做軟件程式員;3個月後接獲政府應聘,出任政務主任一職,人工加一倍,一做便四年,曾先後於社會福利署、元朗政務處、立法會秘書處等部門工作。
直至1986年,貿發局向他招手,當時他一心「想入商界,機會好啲」,欲借貿發局作跳板,「諗住入TDC兩年」,然後再在商界發展,豈料一做就做了25年。
他進入貿發局後,發覺工作相當有趣,「可以睇好多嘢,識好多人,接觸唔同行業,活動又多,好快一年」。他指自己被總裁「睇得起,升得快啲」,所以「出去」的意欲亦減弱。1993年他升任貿發局副總裁一職,當時還不到35歲;於2004年更晉升至總裁高位。
新官上任自然全力搏殺,結果工作量過多,生活緊張,累壞了身體。06年他出現心絞痛,血管閉塞,需要「通波仔」,自始之後,他堅持每日半小時運動,每周跑步3、4次,令健康逐漸恢復,日後即使工作量繁重,「一年會有三分一時間唔喺香港」,精神也很好。今年他還帶同兩名兒子,以及90名貿發局同事,一起參加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57分鐘內跑完,他形容成績滿意。
海外篇
抵制BASEL 拉隊帶港商走
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舉辦的展銷、展覽、考察、研討會等活動,大大小小共計800個,在25年的貿發局生涯中,自有林天福最難忘、最困難、最上心的展覽會。但最令林總最窩心的一句,就是港商對他說:「林總裁的確幫到我哋!」
體會「團結就是力量」
談及最難忘的經歷,他說,要數03年「沙士」期間,出席瑞士全球最大的BASEL鐘表珠寶展,雖然事隔8年,林天福回想起來仍然眉飛色舞,手舞足蹈。
話說當年他率領本港300家企業共2000人參展,出發前一天主辦單位還說「冇問題」,怎料早上6時抵達館場一刻,便接獲「唔畀香港參展商入館」的消息。他當時為港商爭取最大權益,最後決定抵制展覽,拉隊離場,最後兼取得賠償,令他深深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這一役亦幫了他一把,令他再上一層樓,晉身貿發局總裁職位。
至於最困難的展覽會,他舉香港國際影視展為例。初時籌辦影視展,他承認的確對電影業十分外行,不認識,結果被電影業界睇低,有人直言「嘥氣,畀錢好過」。他指出,07年第一年籌辦時的確做得不太好,「但唔緊要,虛心下問,每年有些少改進」,結果香港影視展已是亞洲最大,全球更排名第三。
問及最喜歡的展覽,他笑言為免招致部份同事不悅,所以不說為妙。
不過,有一個展覽,一直令他很「上心」,就是每年的香港書展。他認為,書展若只是單純一個買賣平台會很可惜,故他上任總裁後便推行改革,將書展發展為推廣閱讀文化的平台,吸引更多中小學生入場。每年書展當他站在入口,「見到小朋友、十多歲青年入場,我就好開心」。他又希望,書展可成為兩岸三地華文文化的交流中心,找來作家分享心得。去年書展吸引入場人數便高達90萬人。
歷任總裁多政務官出身
貿發局作為政府半官方機構,為香港到海外進行招商活動,與港府關係密切,上年度便獲政府撥款約3.75億元,無巧不成話,貿發局歷任總裁,不少亦是政府政務官出身。
資料顯示,自1966年成立至1973年間的3位貿發局總裁,均由政府官員借調出任,包括柯利凡、姬達和蘇弼。
去年度盈利升2.3倍
自1973年至今,總裁一職改為全職僱員,期內5位總裁中,亦有3位是政務官出身,包括蘇澤光、施祖祥和林天福。其中蘇澤光於07年重返貿發局,出任主席至今。
隨着環球經濟在金融海嘯後逐漸復蘇,貿發局在截至今年3月止年度的業務亦有理想表現,盈利上升2.3倍至1.63億元;期內總收入239.2億元,上升72%,總收入主要來自展覽和訪問團收入,佔整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