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遊倫敦,最好是去WestEnd看一兩場戲;或者在紐約的百老匯看Musical,到巴黎,也一定要去歌劇院開眼界。
巴黎歌劇院位於第一區的中心,建於普法戰爭時期,是拿破崙三世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奢華壯美之最。
歌劇院並非正名,刻在門楣之上,其實是「國家音樂學院」(AcademieNationaledeMusique)幾個大字。外牆上高懸七個金色雕像,莫札特居中,右邊是貝多芬,左邊是意大利的歌劇作者斯龐蒂尼—已無人聽聞過他的名字;即使以歌劇的成績論,奇怪的是竟無大名鼎鼎的威爾第或華格納,可見法國人別有用心。
法國人很有人情味,但沒有工作效率,排隊買票,窗口只有一個職員,對每一個走上前來的遊客,都像見了熟人一樣,從一句「早晨」開始,想看哪一場表演,卡士是誰,導演有沒有生病,座位分佈如何,哪一個角度最理想,從頭解釋,比醫生看病還有耐心,即使只有六個人排隊,也足可花上大半小時,你趕時間?對不起,法國人認為看歌劇表演,是一種Self-indulgence,縱情聲樂享受,時間上也要豪花得起,這就叫雍容。
歌劇院內龐大如宮殿,大理石、水晶燈,雕樑畫棟,包廂的欄干都用絲絨包裹,演奏廳一片金色與紅色交織,明明是中式婚宴上最常見的色彩組合,在法國人手裏,搭出七寶樓台,正如同一條碎花裙子,巴黎女子穿在身上,也顯得一派嫵媚別致。
但天花頂上竟然是夏加爾的畫,夏加爾是俄國猶太人,年輕時曾經在巴黎定居,屬於印象派的尾聲,以精於色彩和夢幻意象著稱。夏加爾的作品,如童話詩歌,據說最受兒童青睞,在歌劇院的穹頂,張掛夏加爾的作品,風格衝突劇烈,一度與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一樣,引人非議,是誰的決策?很勇敢的選擇,法國人最終向優秀的品味臣服,因為當初作決定的人,都見識非凡,有先見之明。
難怪歌劇院成為小說的藍本,後來又改編成了音樂劇「歌聲魅影」,這樣子的地方,一生來一次足矣,多了就有點膩,畢竟巴黎這個地方本身就是夢境,夢中有歌劇院,又是一夢,戲台上再演「魔笛」,是夢中夢裏的第三個夢,太過像電影Inception,吃不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