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借錢付4厘 內地放貸收20厘內企南水北調賺息差

港借錢付4厘 內地放貸收20厘
內企南水北調賺息差

【本報訊】內地缺「水」,民間貸款息率飆升,香港則跟隨外圍仍處低息環境,兩地息率差異,引發有內地企業在香港以低至4厘「吸水」,然後以高達15至20厘在內地「放水」的現象。本港銀行界人士指出,內企若有未用完授信額度,並具實質跨境貿易背景,不排除可通過銀行作委託人,將離岸資金內地放出,以賺取息差回報。
記者:周燕芬 劉美儀

人行昨公佈,上半年內地委託貸款佔整體社會融資規模9.1%,按年提高5.1個百分點,正配合有企業在港「借平錢」賺息的說法。

須有未用完授信額度

內地規定,沒有金融執業持牌的企業不可貸款予第三方企業,但若企業甲有授信額度未用罄,而與其有貿易關係的境內支付方企業乙(收貨人)融資有困難,則企業甲可委託銀行作中介,將境外滙入資金貸款予乙,付貨人或透過折合息率「打高」貨價方式計算,當中銀行毋須承擔信貸風險。
銀行界指出,本港銀行無法追蹤跨境貿易融資活動,最終會否變身為境內企業之間放款,因交易過程可能流經不同銀行及相關企業。

專家促監管機構跟進

內地企業到香港融資,然後再將款項滙入內地應用,獨立經濟師謝國忠表示關注,認為會影響中央在內地實施的貨幣政策有效性,並呼籲監管機構加以管制。
《中國證券報》昨以內企來港借平錢作專題報道,引述浙江某大型民營企業負責人吳老闆說︰「現在資金比奢侈品貴多了。我們從香港拿錢的成本只有3至4厘,在內地轉手再放出去,至少能收15厘的利息。」其境外融資路逕,首先是由中資銀行的香港子公司,向吳老闆的香港離岸貿易公司放貸2億元作貿易融資,然後由香港公司再以「預付款」名義,透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方式,滙入吳老闆浙江母公司賬戶;他指中資行可從中賺取約2%收益。
報道引述一家大型國有銀行國際結算部負責人稱,還有很多企業利用「內保外貸」方式從境外融資,即境內母公司讓境內銀行開具融資性擔保函,再由銀行的境外分公司向離岸貿易公司發放美元貸款,然後設法讓資金回流境內。

內企港借平錢賺息差

‧內地企業在港有未用罄授信額度
‧透過銀行作中介人,將境外資金滙入內地,借給與其有貿易關係的企業
‧因兩地利率不同,可賺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