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前科克林頓兩度暫關閉政府

早有前科
克林頓兩度暫關閉政府

「債務上限」其實是指美國政府可以欠款的上限,由國會批准,機制自1917年已開始使用。美國無論政府還是國民,長期以來都有先使未來錢的財政習慣,故提高債務上限司空見慣。自1962年以來,美國已74次提高債務上限。
美國於1995年由克林頓主政時,同樣就發債上限受國會阻撓,當時的財長魯賓通過贖回國債、暫停政府證券投資基金進行再投資等辦法成功捱過了財困。除了財政部要「10個茶煲9個蓋」之外,克林頓更索性在1995年底兩度短暫關閉政府,令民眾覺得債務上限未能提高是共和黨的責任,最終於翌年成功連任。
不過,據哈佛大學研究指,若現任財長蓋特納採用魯賓當年的做法,雖然可以挪用的資金總額能達到當年的四倍,但聯邦政府目前每月約1250億美元的舉債規模卻是克林頓時期的八倍。
除克林頓時期外,美國更曾於1979年試過短暫違約,當時國會兩黨在債務限額問題上爭辯不休,雖然最終將債務上限得以提升,但令財政部未能及時償還1.2億美元的債務。

納稅人承擔拖欠利息

雖然美國財政部堅持是因處理文件時發生的技術問題才未能及時還錢,但仍有到期票據持有人向政府提出集體訴訟,要求補償損失。同時有學者指出,當時的「違約」令票據息率上升了60點子,隨着時間的累積,最終令國家應付利息增加了幾十億美元,這些費用都要由納稅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