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統計局昨公佈,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升9.5%,優於市場預期的9.3%,而且按月升2.2%,消除早前市場對中國經濟出現硬着陸的憂慮,預料中央貨幣政策將仍以調控通脹為首要任務。滙豐認為中央應對通脹給予較大空間,偏緊的貨幣政策將持續。 記者:周燕芬
中金、澳新、中信銀行國際、蘇格蘭皇家銀行、野村、西班牙BBVA均預期,中國今年內會再有一次加息。
統計局公佈,上半年GDP為20.4459萬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9.6%;第二季按年增幅9.5%,較首季的9.7%略有放慢。野村分析,主要受央行持續推出收緊貨幣政策打擊通脹、日本地震影響供應鏈、企業利潤受壓、電力短缺,以及南部洪災等因素影響。
統計局:物價趨穩
由於打擊通脹的緊縮貨幣政策持續,投資和出口保持增速減慢走勢,市場普遍預料下半年經濟增速仍會小幅放緩。統計6間證券行預測,今年全年經濟增速預計介乎9.2至9.6%,第四季增速則放緩至8.4至9.4%不等。
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預期,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仍然較強,主因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便達33.8%;此外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社會保障和消費環境改善,提高市民消費的實力;而中國仍處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三架馬車」(消費、投資及出口)動力及增長空間較大。
至於上半年GDP增長9.6%,他分析,當中消費拉動4.6個百分點,投資拉動則佔5.1個百分點,貿易則為負0.1個百分點。
第二季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中金分析,主要是消費和工業增加值錄得較大增速,前者由通脹所推高,後者是日本地震和缺電影響逐漸減退所致。
對於通脹走勢,盛來運說,物價上升壓力還較大,但維持物價穩定的有利條件在增加,例如今年夏糧繼續豐收,是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絕大多數工業品仍供過於求,有利減輕價格上漲的需求壓力;6月份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一定程度回落;前期穩健貨幣政策連續收縮流動性,其控制物價積極作用漸現;加上基數高的翹尾因素在下半年會逐月縮小。中央亦已要求,在控制物價的同時,要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
料受歐債危機影響
近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深化,中央指出,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但另一方面,整個世界經濟、尤其發達國家經濟還在復蘇,國內出口商品競爭力雖然有所減弱,但中國仍有自己優勢。
由於發達國家失業率高居不下,他預料,對國家進口需求會產生一定影響,出口磨擦如貿易壁壘可能增加,故需要調整外貿及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方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