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逃離中港日韓台尋寶 - 胡孟青

青心直說:逃離中港日韓台尋寶 - 胡孟青

側聞不少上半年輸凸的對冲基金,在近期評級機構配合下,成功靠向下炒造世界,手上又重新累積不少現金,食過翻尋味再等候大茶飯,似乎未來每個升跌浪都只會持續一兩個星期。
在完美風暴之下,外向型的香港竟然比歐美股市表現更差,評級機構行為又連番惹起公憤,難道香港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市場?接下來,反而要問,如果真的不想返火星,假如真的相信區內經濟無問題,整體通脹又已見頂,到底大戶是否有動機換馬,轉移投資到估值亦屬合理,組合內持貨相對偏低的鄰近市場呢?答案是,很大機會。
首先,中資高增長概念,帶出的溢價優勢暫時已不存在;況且由內銀股主導的中資股,要是外界對內地壞賬疑問一日未消除,始終較難說服基金再加碼,重投中國概念的尋寶遊戲。

內地壞賬困擾中資股

過往買中資股,基金不外乎睇中增長概念,但南韓、台灣市場肯定也有相似賣點,提供一定替代性。
日本大地震後,據講南韓汽車外銷表現不錯,一部南韓三星智能電話,以及HTC,最少已可跟蘋果iPhone全球三強鼎立。兩大小龍具備中國沒有的品牌實業優勢,而且在估值上,南韓股市明年預測市盈率僅9.5倍,跟中國一樣,台灣大約11倍,遠比過去幾年的15倍平均數為低。
中資股就算敵得過政策不明朗、通脹威脅、甚至西方圍攻,亦暫時未必較南韓及台灣市場存在相對優勢,更何況,買復蘇反彈,還有一個日本股市,日經成份股平均市盈率只有12倍多,較之前平均近19倍為低。
講到尾,中港市場的確滿地「平貨」,但與對手比較卻未必吸引。放眼亞洲,其實「大把好嘢」。資金重流亞洲,我想中港市場暫時並非首選。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