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總裁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前日(周二)提名現任IMF總裁特別顧問、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出任副總裁,令朱民成為首位躋身IMF最高管理層的中國人。分析家指IMF此舉是承認中國的經濟實力,給發展中國家話語權,也有助加強中美溝通。
拉加德提名朱民由7月26日起出任IMF新設的第四位副總裁一職,並稱讚朱民有豐富的政府行政、國際政策和金融巿場經驗,「將會擔任重要角色,與我和管理層其他同事一起,迎接全球成員國未來面臨的挑戰,加強IMF對亞洲和新興巿場的認識」。
58歲的朱民早年在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來到美國進修,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在1990-96年任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之後回國發展,先後擔任中國銀行和人民銀行副行長;去年2月更獲時任IMF總裁的卡恩任命為總裁特別顧問。
給新興經濟國話語權
IMF自1944年成立以來,最高管理層的架構一向是「一正三副」。按慣例總裁一職由歐洲人擔任,而第一副總裁由美國人擔任。拉加德前日提名朱民的同時,提名白宮經濟顧問利普頓(DavidLipton)出任第一副總裁,除了是履行競逐總裁時給予新興經濟國家話語權的承諾,也是對中美支持她當選IMF總裁的政治回報。另兩名副總裁分別是日本人和埃及人。
有利促進中美關係
分析家指,朱民擔任IMF副總裁,意味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在未來國際財經機構中冒起,爭取重新在IMF領導體制定位的作用,打破逾半世紀由歐美和日本控制的格局,還有助加強IMF促進中美關係的能力。去年通過的IMF份額改革方案,中國份額將從目前的3.72%增至6.39%,而投票權也由目前的3.65%增至6.07%,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
路透社/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