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分不清這類青春電影到底是給年輕人看的呢?還是給像我這種老年金魚佬看的。以周秀娜為首的青春玉女,個個都穿細一個碼的泳衣,露出北半球來給觀眾欣賞。而且不是偷窺,是擺明車馬要你看過飽。
鄧東明最後一場戲以單鏡頭拍攝令我覺得這部電影絕非爛片,他十分想在老土中找一些新的拍攝方法。不過,這都不是我對這部電影另眼相看的原因,你們要看的睇波鏡頭絕對不會少,連傅穎都有微波供應。最重要的一場戲是余安安拿着去世的外籍丈夫相片,自我表白(她的周圍沒有一個人,所以這場戲的內容,是向觀眾宣讀的)當年跟丈夫怎樣在這個海灘度過美好的時光,怎樣被村民救了命(據說是被綁架)。這很難不令我這種有事沒事都將事情政治化的人感冒。余安安的家庭全部都以英語作為對白,跟在住宅山下的村民完全是兩個世界。是的,我們是不是也在懷念殖民時代的一切?好像那個年代甚麼都是最好的,在特區政府不濟的管治下,已經成為神話。而電影正是殖民地思想與回歸後的河蟹作品。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