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心臟衰竭有救了養和永久移植人工心臟 亞太首宗

末期心臟衰竭有救了
養和永久移植人工心臟 亞太首宗

領航醫療
【本報訊】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只能依賴心臟移植續命,但對不宜進行移植手術的病人而言,人工心臟(LVAD)是他們的救星。養和醫院今年5月成功為一名73歲男患者,完成亞太區首宗作永久治療用的置入人工心臟手術。此人工心臟價值逾百萬元,透過機械泵取代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將血液輸送至腦及全身。院方指仍未清楚此儀器的壽命,但美國有使用同類儀器的病人可存活七年之久。
記者:張文傑

香港心臟衰竭患者的發病率介乎0.3%至0.38%,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一般無法進行任何體力勞動,靜止期間也會喘氣,由於心臟肌肉虛弱乏力,無法將血液泵至全身,經常會出現低血壓,容易暈眩及跌倒,一年內的死亡率逾40%,醫生一般會以強心劑及受體阻滯劑等治療,或以心臟起搏器作紓緩之用,但真正醫治方法只有進行心臟移植。
心臟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本港的心臟捐贈一直供不應求,去年8月起,本地三宗置入人工心臟個案的患者,年齡均在65歲以下,他們正等候心臟移植,只以此儀器作過渡性治療(Bridge-to-Transplantation)之用,改善輪候期間的生活質素,並非以人工心臟作永久治療(DestinationTherapy)。
早已置入雙心室除顫器的末期心臟衰竭患者陳先生,4月時病情轉差入住養和醫院深切治療部,強心劑對他已無效,情況危急,年屆73歲的他無法接受心臟移植。至5月2日,院方花12小時為他進行置入人工心臟手術,住院個多月。

手術費需數百萬元

陳先生昨出席記者會時十分精神,「家呼吸暢順,起居飲食同一般人無異,可以外出食飯,唯一遺憾係所有水上活動都唔做得」。他指人工心臟操作簡易,最重要是不可以無電,「屋企用濕電,出門就要帶兩嚿電,唔係咁方便」。
心臟專科醫生周慕慈解釋,人工心臟每分鐘可泵出10公升血液,但儀器的電線出口位可能發炎,家人及照料者事前需通過筆試及實習,以便護理。陳先生現需定期覆診及每日洗傷口,並以薄血藥控制心律,而其體內的除顫器仍繼續運作。周表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如經治療無效,無癌症或腎衰竭等長期病患,年齡又在65歲或以上,無法接受心臟移植,均適宜以人工心臟作永久治療,相信將來有更多患者選擇此治療。但整個手術合共約需數百萬元,非一般人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