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券商研究部人才濟濟,所發表報告備受市場重視,但其實大行報告亦時有出錯,投資者實在不可照單全收。
唱淡滙控 大摩跌眼鏡
最經典的例子為2007年10月大牛市時,瑞銀分析員GheePeh所發表的「神華101」報告,趁市旺將神華(1088)目標價大幅調升近兩倍至101元,即以當時A股煤股的最高市盈率(45倍),再加15%溢價來計算,並由此目標價推算,內地長期煤價合理值為每噸150美元。這種「倒果為因」的分析方法引來業界狠批。事實上,神華歷史高位不過56元,跟瑞銀目標價黏不上邊。
此外,摩根士丹利的「摩笛」也有奏錯的時候。2009年2月,大摩唱淡滙控(005),目標價降至52元,並指滙豐最多要集資420億元,令市場人心惶惶。1個月後,大摩再發表報告,承認前報告中多項假設出錯,將預測集資額降至350億元。
近期,瑞銀出報告狠劈利豐(494)目標價至9元,令其股價急挫,更促使利豐罕有地發通告反擊。瑞銀其後承認其報告部份論點不正確,但維持其「沽售」評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