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爾最後一天,被觀光局請去做一個講座,對方要求的題目有二:一、如何將韓國料理國際化,要怎麼改才能迎合外國遊客?二、針對愈來愈多的中國遊客,在餐飲上有什麼好建議?
大雨之下,來參加的人還是不少,我坐在台上,對着戴上耳筒的聽眾,看到有一個玻璃窗的小廂,裏面坐着兩位翻譯人員,心中暗叫不妙。
怪不得事前要求我提供講稿,此類所謂的即時翻譯,非有詳盡資料,是難於直接轉達講者原意的。問題出在我從不按照稿來講的呀,本來要求由我徒弟亞里峇峇充當翻譯,我講一句他翻一句,這麼一來,用的撒手鐧句子,英文為punchline,我叫為「棺材釘」的,才發揮作用。即刻翻譯只能嘮嘮叨叨地把我的話一次過翻了,抓不到節奏感,一定不那麼傳神。
既來之則安之,也不要求達到娛樂性的效果了,有什麼講什麼好了。
我一劈頭就說:「不必改。」
聽眾嘩然。
接着我說:「外國人要吃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菜,像吃媽媽煮的一樣,你要把你媽媽改掉嗎?」
有點反應了,聽眾問道:「那有什麼韓國菜是受外國人喜愛的?」
「太多了,像煮牛肋骨,菜汁澆在白飯上,已是美好的一餐,所有外國人都會接受。填入肉類,用一個南瓜盛着再燒出來的,百吃不厭。雪濃湯、解腸汁等等都好吃。介紹飲食時同時帶出傳統和文化,你們在喝酒前先獻上的小米粥,可以包着胃壁,是多麼養身!你們把大塊牛肉用利刀出多道細紋,給老人家吃,叫為孝心牛肉,那是西洋人的牛扒做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