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景德鎮御瓷 - 鄭培凱

鄭培凱:景德鎮御瓷 - 鄭培凱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文壇領袖王世貞,有個弟弟王世懋,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學者。在他的《二酉委譚》中,有一段關於景德鎮的記錄,說江西饒州府浮梁縣城外二十里地,設有景德鎮官窯,也就是給皇室燒造瓷器的所在。景德鎮整個地區則是「天下窯器所聚」,當地老百姓製造瓷器為生,財源滾滾,富甲一省。王世懋曾經派到當地做官,親眼見識了景德鎮窯業的繁榮與發達,是古代農業社會絕無僅有的奇景:「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於是,他給景德鎮取了個諢名,叫做「四時雷電鎮」。

景德鎮在明清時期,為皇室燒造瓷器,設有御窯廠,產品當然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在技術工藝上不斷尋求發展與突破,以求饜足宮廷的需要。精美的御瓷,擺在宮中可以賞心悅目,粉飾太平;用於御膳可以襯托菜餚的美觀,增強食慾;宴飲品茶可以怡情養性,消煩解悶。皇家設置官窯,動用宮廷畫師設計圖案,調遣全國能工巧匠製作御器,只管精美無瑕,天下第一,絕對不會去想製造工序的繁雜,去體恤工匠在燒造御器過程中的辛勤與勞苦。但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總是充滿了反諷,皇帝對瓷器窮極奢侈的欲求,雖然勞民傷財,道德有虧,卻集中了當時的聰明才智,不惜工本,使製瓷工藝日新月異,更上層樓。皇帝老子引領品賞瓷器的風氣,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必定跟風,亟亟追求陶瓷工藝的精品。甚至上行下效,連一般老百姓都「草上之風必偃」,促進了民間窯業的蓬勃發展,模仿御窯產品款式與花樣,大量生產,帶動了景德鎮的陶瓷工業,造就了王世懋說的「四時雷電鎮」。
明朝人對明代瓷器的品賞,主要是以景德鎮瓷器為標準樣品,一直影響到現代專家對古董瓷器的審美品評。晚明時期見聞廣博的王士性,在他談論人文地理的著作《廣志繹》書中說,「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故成不及宣。宣窯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窯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遣畫也。世廟(嘉靖)經醮壇盞,亦為世珍,近則多造濫惡之物。惟以制度更變,新詭動人,大抵輕巧最長,古樸盡失。然此花白二瓷,他窯無是,遍國中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車所到,無非饒器也。」可見,晚明期間最為人稱道的,是宣德窯與成化窯,或許是因為洪武窯與永樂窯的器物,精品都藏於宮苑,加之時代久遠,必有大量損耗,在民間少有流傳,也就說不出名堂。其實,這段論述,指出了當時品賞瓷器的普遍看法:最好的瓷器,宣德窯是青花,成化窯是五彩(清代之後稱為「斗彩」),嘉靖窯則是輕巧的青花。而普天之下流傳的,甚至遠到海外,都是景德鎮的產品。
王士性就其見聞所及,討論景德鎮瓷器的品等,可算是當時文人雅士的共識。但是,明代文人並沒有機會好好研究御窯廠的製作,更不可能到紫禁城裏去調查歷朝歷代的御器,仔細分析比較不同時期的各類官窯與民窯器物。因此,明代瓷器品賞的普遍看法雖然很有價值,影響後世研究瓷器的方向,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發掘了明代御窯廠,出土了大量官窯御用瓷器產品,使我們眼界大開,看到許多貢器的副品與次品,也就更深瞭解了本屬於宮中不傳之秘的寶物。官窯出產的上貢瓷器,一般總要按指定數目多燒一些,以確保能夠提供完美無缺的貢品。多餘下來的瓷器,即使也是完美無瑕,甚至與貢品一樣的巧奪天工,因為是御器,是給皇家使用的,民間不准僭越使用,也沒人敢冒着殺頭的危險去偷偷使用,於是只能造冊敲毀,掩埋在御窯廠內。考古學家發掘御窯廠,就發現了滿坑滿谷的御瓷,完整堆埋在固定的坑裏,有條有理,絲毫不亂,好像苦守住文明隱秘的寃魂,等着考古學家來發掘出土,要向世界宣告他們深埋在歷史地牢中的寃情。
不久前我到景德鎮考察明代瓷窯,主要的目的,是看看昌江河邊的觀音閣地區,以及明瞭附近明清青花瓷堆填的情況,希望弄清楚景德鎮民窯製造外銷青花瓷的情況。同時,也就參觀了珠山保留下來的明代官窯考古工地,親眼看到出土御窯碎瓷的土坑。不禁大為感慨,跟考古所所長說,假如當時沒有敲碎,完完整整埋下去,那多好,一定會讓你們發掘時雀躍三尺。所長說,要真是那樣,豈止三尺,要跳起三丈,甚至跳過龍珠閣呢。御窯貢品,當今的市價每一件都可以過億,一個坑裏面就有十幾件到幾十件,真是價值連城,豈是開玩笑的。
參觀完了官窯考古工地,所長帶我去看拼對起來的御瓷展覽,從元青花一直到康雍乾三代的御窯產品,琳瑯滿目,精彩萬分。我正讚歎萬分,所長說,考古所裏還有很多珍品,你要不要「上手」?上手,當然要上手。觀賞瓷器最開心的時刻,就是上手了。在掌中撫摸經歷了五六百年歲月的杯盤,仔細摩娑帶耳的瓷瓶,貼近寶器,肌膚相親,細看釉色與圖飾的深淺,掂量瓷胎的輕重,那感覺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山色嵐氣有無中,簡直跟孔老夫子聞韶一樣,「三月不知肉味」。
因為時間有限,考古所拿出了二十來件御瓷,一一讓我上手觀摩。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洪武青花蕉葉竹湖石紋執壺,一件永樂紅釉靶盞,一件宣德斗彩鴛鴦蓮池紋盤,一批宣德青花蟋蟀罐。那件永樂紅釉靶盞,侈口深腹,盞內壁施以紅釉,卻毫不張揚。隱隱可以看到印有雙龍紋,盞心則印有「永樂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所長告訴我,這是永樂紅釉瓷盞中一件最早的帶款器。至於那件宣德斗彩鴛鴦蓮池紋盤,則五彩鮮明,同時端莊大方,絕不輸任何成化斗彩,不禁讓我懷疑起王士性所說的「宣窯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是否因為他及同代的文人,從未見過宣德宮廷使用的斗彩,可以如此淡雅呢?所長很同意我的推測,指出宣德斗彩的水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絕不在成化斗彩之下。
看了這許多御窯寶物,意猶未盡,跟所長說,來我們香港展覽一下,也讓我們震撼震撼吧。所長面露微笑,說沒問題,香港回歸頗使我們震撼,我們景德鎮也去震撼震撼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