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導航:四大暗湧 內銀股未跌完

投資導航:四大暗湧 內銀股未跌完

屋漏偏逢連夜雨,說的正是今年弱過藥煲的內銀股。無可否認,內銀股估值非常吸引(市盈率PE10倍樓下,市賬率PB1倍,息率4厘以上),但「平嘢冇好嘢」,股價今年疲不能興,是大戶先知先覺,知道潛在問題未浮上面。隨着淡馬錫狠沽建行(939)及中行(3988),其他策略股東往後很大機會跟風跳船,加上以萬億元計地方融資債務危機、多間同業須供股集資應付銀行新規定,及要上繳一成股息稅,四大暗湧,下半年陸續殺埋身。散戶撈內銀隨時越撈越「底」。

暗湧1)解禁潮殺到 股東紛套現

如果淡馬錫日前搶閘沽中行及建行是小兒科,農行(1288)及建行未來兩個月共逾2000億元限售股解禁,勢必進一步打殘內銀。
年報顯示,農行本周末將有132.84億股股份禁售期屆滿,市值逾500億元,當中最大批是卡塔爾投資局,持股逾68億股。
近月多國政府為遏抑通脹,紛紛加息「收水」,令市場缺水情況嚴重,內銀限售股解禁正好成為外資股東的「提款機」,以解燃眉之急,相信掟貨行動陸續有來。
至於沽貨重頭戲,要數美銀持有的255.8億股建行股份,將於下月29日解禁,現價計市值約1600億元。值得注意,美銀已將該批股份在賬面上重新列為「可供銷售證券」類別,沽貨可能性頗高,藉以提高資本充足水平。若要一鋪清貨,無可避免要大折讓始獲承接,屆時內銀全線恐崩危。

社保無面畀 止賺套現

事實上,今年「空軍」大舉攻擊內銀,更是瞄準可低價接平貨補倉,翻查今年至今內銀沽空數據,單單是6月份至今,四行沽空共有150億元,當中以建行及農行最受淡友「捧場」,個半月內平均沽空比率超過一成。
外資大行沽貨套利,情有可原,但作為保管內地居民養老金的社保基金,今年內一口氣減持工行(1398)及建行,涉及金額接近100億元,某程度對內銀股信心減弱。八隻內銀股,今年表現令人失望,正正反映社保有先見之明。

暗湧2)地方債黑洞 如無底深潭

地方債規模龐大,成為內銀「計時炸彈」。審計署最近公佈,截至去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去年GDP的四分之一,超過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然而,內地地方債問題透明度極低,實際規模外界難以猜測。

佔內銀貸款30%

據人行早前透露,地方政府貸款比例佔整體銀行貸款約30%,相當於14萬億元;至於銀監會報告則指有關貸款截至去年11月底,規模9萬億元,佔銀行整體貸款比例20%。由於口徑如此不一致,日前評級機構穆迪便發表報告,指審計署少報地方債起碼3.5萬億元,由於地方債牽連廣泛,一旦出事,形成的系統性風險難以估計,穆迪指內銀信貸前景或被下調至負面。
地方債風險高,隨着地產市場調控加劇,地方的土地財政已經無以為繼。根據資料,目前上市內銀的首10位貸款人,大部份都屬於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公司或者是公共事業公司。例如民生銀行(1988)的最大客戶「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朝陽分中心」,同時是北京銀行以及興業銀行的主要客戶。若果這家土地整理儲備中心賴債,隨時一次過牽連幾間內銀,連環爆煲。
另外,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沒有考慮經濟效益,近日已經傳出雲南省及陝西省公路企業出事,收入不足還債,各自涉及的債務都近千億元。相信類似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暗湧3)資本要求苛 招行勢抽水

中銀監於今年5月,對內銀的資本要求提出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變相為更嚴格的中國版「巴塞爾協定三」;雖然多家大型內銀首季都符合有關要求,但為力挺內地經濟,內銀信貸規模需要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故隨時會掀起新一輪集資潮,當中招行(3968)最有機會向股東伸手。
中銀監新要求規定,內地系統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需達11.5%,非系統性銀行的要求為10.5%,翻查數家大型內銀首季業績,工行、建行、中行、交行(3288)的資本充足率均超過11.5%,符合系統性銀行要求,只有農行未達標,僅11.4%。信行(998)及招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05%及10.91%,縱達到非系統性銀行的要求,但與系統性銀行的門檻,仍有一段距離。

光銀、廣發行擬招股

雖然內銀首季資本充足率普遍達到當局要求,但與去年底數字比較,卻全線回落,反映資本呈緊張局面;信行早前已正式落實供股計劃,抽水最多260億元人民幣,業界普遍認為,招行將為下一隻抽水的內銀股。招行行長馬蔚華在早前的股東會已表示,正研究集資的方式,不過未有披露詳情。
另外,光銀及廣發行有望今季上市,巨額集資勢令市場水源更緊張。消息指,光銀7月底招股,集資約500億元,而廣發行最快季內上市,集資312億元,合共籌逾800億元。兩行上市後,內銀股數目將增至11家,實在是「花多眼亂」。

暗湧4)高息時代終 投資者唔吼

內銀股今年急跌後,部份預測市賬率及市盈率,分別已跌至2倍及10倍之下,工行、中行及建行預測派息率更回升至約4厘水平。
內銀股東堅持不走,主要是睇中股份享有高息,上市後長揸作為收息之用,惟中央政策改變,往後內銀為符合新的資本標準要求,有機會削減派息比率,這意味內銀高息時代隨時過去,持有內銀,財息兼失。
毫無疑問,社保基金及淡馬錫是追求長線回報的投資者,絕非殺雞取卵短炒之輩,在近零息環境下,為甚麼還要沽出有近4厘年息的股票?

扣除股息稅 回報低

首先,國家稅務總局已確認香港的個人中資股股東收取10%股息稅,包括實物股東在內,根據中央證券登記資料,實物股東最多的股份是內銀股。
去年供股時,工行實物股東約有16.6萬名,持有中行實物股份股東更達25萬名最多,建行則有7萬名實物股東。現時連實物股東亦須繳一成股息稅,靠「食息」維本的投資者,或者轉投其他高息股。
本報統計去年40隻國企成份股派息數據,中行股息率4.7厘最高,工行及建行分別有3.8厘及3.7厘。
九折收息後,息率將降至4.2厘、3.4厘及3.3厘,低過公用股兩電,以及領匯(823)等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逾4厘息。

《要捱一段時間》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
市場知道策略性股東掟貨,有投資者希望壓低股價,低價承接,所以沽空較多,預計應要捱一段時間,到7、8月中期業績便見真章……地區性內銀有太多地方債,捱唔得幾耐。

《暫時不宜沾手》
康宏證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
地方債主要是信心問題,不良貸款有機會浮現,雖然不致於恐慌性,但可用的資金變相減少,令人關注盈利增長及息差能否擴闊,應留意事態發展,現階段未至於可放心去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