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團體認為富人的孩子參加假日活動,窮人的孩子無錢參加各類活動,長長一個暑假,只能夠困守愁城,這對窮孩子的成長不利。
不知道政客是如何得出不外遊不參加假日活動便等同於困守愁城這個結論的。無錢外遊,無錢參加興趣班,不代表就此喪失了對世界對生活的興趣,不外遊,也不代表要把自己軟禁在家中,望着四堵牆發呆。世界上,有許多活動或者免費,或者所費無幾,比如用心觀察日出日落,細察朝露如何打濕青草,去海邊捉彈塗魚,去郊外行山、遠足……
無錢外遊,也不代表與世界隔裂了關係,圖書館的書免費借閱,長長一個暑假,小孩子,可以透過書本看到多麼浩大的世界!
無錢外遊,也不代表與身邊的人斷絕了交往與交流,家長與孩子、孩子與朋輩正好有了機會好好溝通,增進了解,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增廣見聞?
令窮孩子不快樂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各懷心事的政棍極力強調金錢的作用,並努力誇大貧與富之間的差別。這才真的對窮孩子的成長,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不利。
接受世界是不公平的,接受每個人生而不平等,然後,自己的人生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的人生,有奮鬥的方向和目標,這個,也正是奇連伊士活說「每個人都會過得比較好」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