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為納稅人撲熱息痛 - 胡孟青

青心直說:為納稅人撲熱息痛 - 胡孟青

人才斷層夾雜經濟泡沫,使香港病情變得更複雜。單以頭5個月為例,本港整體貸款增長就已超過三成,橫看豎看,都已經大幅超越名義經濟增長水平。信貸過量,造就資產泡沫升溫,解決泡沫問題,利率政策本是不二之選。
香港行聯滙制度,利率政策拱手讓人,通脹加劇之下,如果用一年期港元存款利率計,香港目前的實際負利率已經接近4厘之高,比起內地其實更為嚴重。如此高的負利率,短時間內可以成全更多資產價格向上,更多不勞而獲例子,但長遠而言,兩個字──痛苦。
解決通脹,以至潛在泡沫爆破,絕非靠行政手段就足夠應付。1983年至今,香港資產市場經歷多次大起大跌,大風暴前夕,其實歷任政府已經多次預警問題;但有能力找出問題,卻受政策掣肘,無能力解決問題,我想是時候好好檢討真正問題所在。

金管局政策滯後

全球經濟過熱,香港名列三甲。無獨有偶,花旗早前一份報告,亦將香港金融管理局評為區內政策最滯後的央行。花旗的結論,建基於三大前提,包括通脹、產出缺口及名義與實質利率水平之間的關係,其實都與《經濟學人》的準則不謀而合。
當然,花旗的結論正確,但其實存在假設錯誤。香港並無中央銀行可言,因為香港沒有貨幣政策。金管局最大職能只有管理儲備、監管銀行,但老實講,兩項職能用不上如此龐大編制。
不能責怪陳德霖、陳家強甚至曾俊華,香港財金三劍俠通通手無寸鐵,只有鈍刀,不是山雞、浩南與大飛,董建華就算係蔣天生、曾蔭權卻非蔣天養,憑甚麼跟o靚坤和烏鴉打爛仔交!蠱惑仔卻充斥於市場,既然如此,倒不如走回1993年以前,銀監處與外滙基金管理局的模式,為納稅人省一點錢好吧?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