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額100億 入場費1萬iBond下周認購一人一手

總額100億 入場費1萬
iBond下周認購一人一手

【本報訊】政府為紓緩通脹壓力推出的「通脹掛鈎政府債券」(iBond)終於問世。持香港有效身份證人士可於下周一起(7月11日至19日)通過滙豐、中銀等配售機構認購iBond,入場費1萬元。債券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將視乎未來通脹情況而定,具體為派息前最近6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平均值,假設未來6個月通脹平均低於5%,首次派息則約250元。
記者:馮煒強、董曉沂

有理財專家指,如果沒有投資經驗又沒有財政困難,絕對可以認購,她更直言iBond有如「政府派錢」;惟學者及商界人士則批評iBond實際幫助市民的成效。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稱,iBond息率與本港通脹率直接掛鈎,能跟貼通脹,有助保持市民的購買力。他指出,債券息率根據通脹釐定,故沒有上限,而且設有定息一厘的下限回報。加上聯滙制度下,iBond相對風險較其他零售債券為低,亦沒有滙兌風險,認為iBond具吸引力。

陳家強(中)昨與財金官員及銀行代表一起宣傳iBond。 羅君豪攝

部份銀行豁免認購費

以iBond發行總額100億元,每手一萬元計算,最多有100萬人可受惠。政府表示,希望盡量做到每人獲配一手。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指,若申請總額多於100億港元,但申請人數少於100萬人,則會先向所有合資格申請人派發一手債券,餘額將以抽籤形式配發。
市場關心的息率問題,余偉文稱,難以預測未來通脹情況,但今年5月份的通脹率為5.2%,而過去半年的通脹率平均為4.02%,政府的全年通脹預測則為5.4%,可作參考。是次發債亦提供二手市場,為市場提供沽售套現的渠道。
至於政府會否再推第二批iBond,陳家強指,須視乎今次的認購反應及當時經濟情況、利率走勢等再決定。
政府力推iBond,銀行方面亦積極配合,聯席牽頭行滙豐、中銀將豁免認購及持有債券的所有費用,交行、東亞、花旗香港及建銀亞洲亦宣佈免收所有費用。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副總經理陳霞芳表示,該行積極配合iBond的推出,並會延長營業時間及視乎情況增加人手,料認購反應不俗。

適合欠投資經驗人士

不過,理財專家卻未有一面倒讚好,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表示,藍籌股股價同樣可受惠於通脹上升,一眾公用股更有不俗派息。如果購買iBond沒有額外費用,在低風險的投資產品當中,iBond確實有其吸引力,如果沒有投資經驗又沒有財政困難,絕對可以認購。理財專家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恆亦同意,指市民若欠投資經驗,又難以兼顧市場風險的就適宜認購iBond。
本報成功向159名合資格認購iBond的市民(18歲或以上)進行電話訪問,當中只有31.5%或50名受訪者知道何謂iBond,而於這50名受訪者中,有60%的受訪者認為iBond每年派息與通脹睇齊夠吸引,不過表示會認購的只有32%或16名受訪者。

iBond認購概要

發行額:100億元
發行年期:三年
入場費:1萬元
派息率:以派息前半年平均通脹率釐定,保證最少1厘
認購要求: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個人投資者
認購日期:7月11日上午9時至7月19日下午2時
認購地點:20間配售銀行、香港結算公司、證券經紀
上市:7月29日,聯交所買賣(股份編號:4208)
到期日:2014年7月28日

iBond利與弊

優點:
.回報較年期相若的港元定存利率高
.對沒有投資經驗者而言,可減低風險
.在標普的信貸評級中獲最高評級

弊點:
.二手市場未必活躍,未必能在到期前將持有的iBond出售
.回報只能與通脹打平手
.影響機會成本,或減低投資者流動性作其他投資

話你知
掛名抗通脹聊勝於無

iBond為新品種官債,是政府見通脹迫在眉睫,故發行的通脹掛鈎零售債券,只供港人認購,作為對中產一份聊勝於無的心意。原理上雖是參照美國用作金融政策調控的「抗通脹債」(TIPS),但TIPS息率回報與經濟及通脹表現掛鈎,反映倫敦美元同業拆息(LIBOR)與通脹率之間的互動關聯性,但本港因奉行聯滙制度,已無獨立利率政策,港元同業拆息(HIBOR)與通脹之間沒有互動元素,故通脹掛鈎債券實際上是與TIPS完全不同概念的補貼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