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目前香港市場的內部結構部份十分落後、有問題,跟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符,當中國金融市場開放,跟香港的真正競爭便開始,故他十分焦急推行市場改革,包括收市競價時段、收窄買賣差價及隱名交易,亦準備好跟反對者講道理。 記者:高淑嫻
「老是口號性的,例如說,這東西對大戶有用,那不是討論,是吵架。」李小加強調自己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也不是輕易被嚇怕的人,面對反對聲音,他會聆聽反對者的反對原因,「但不是你一叫,就被人嚇回來」。
非一意孤行不怕反對聲
針對上述3項改革建議,本地經紀最反對推行隱名交易(股票機不顯示經紀名稱及編號,又稱冚牌)及收市競價時段,指分別降低透明度及讓大戶有機會操控市場。
李小加回應說,如果市場反對推行隱名交易的原因是希望跟蹤大戶動向,借機會賺錢,這肯定不是好的反對原因,但如果投資者希望跟蹤自己的落盤指示,交易所也許可以想出一舉兩得的法子;實際上,大戶不是儍子,懂得分散落盤,投資者根本難以跟蹤搵食。
「透明度這話本身是對的,但要透明到甚麼地步,則要畫條線。」據了解,全球主要市場只有香港的股票系統顯示經紀牌,港交所建議推行是大勢所趨。
至於收市競價時段,港交所曾於08年推行,不足一年,因滙豐控股(005)在競價時段急挫至33元而煞停,李小加認為,全球多個主要市場均設有收市競價時段,香港上次未能成功推行是技術原因,並非建議不佳,交易所會解決問題才重提建議。
收市競價波幅不應設限
同時,他亦不認同需要為競價時段的股價波幅設限,因為當遇上地震或金融風暴等突發事件,投資者可能真的要沽貨離場,不能人為設限。
說到底,李小加最擔心他日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內地企業不用透過香港市場集資、國際投資者不用透過香港投資內地,則香港可能被迎頭趕上。「河道一旦形成,水向那邊走就不會回來,所以我很焦急。」
話你知
內地已推行隱名交易
本港股票機顯示經紀名稱或編號源於86年四會合一,交易系統推行半電腦化。當年未有中央結算,經紀之間要自行配對交易,股票機顯示經紀編號,方能讓經紀尋找及選擇交易對手,有實際作用。
及至92年中央結算成立及翌年推行自動交易系統,買賣方的對手均是中央結算,原先顯示經紀牌的理由不復存在。
港交所今年初便計劃推行隱名交易,行內稱冚牌,即股票機不顯示經紀名稱或編號,以跟隨其他主要市場的做法,包括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