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基家長促政府增撥款

英基家長促政府增撥款

【本報訊】因學校管理混亂被凍結資助額十多年的英基學校,學費狂升,中學每年學費高達9萬多元。該校家長指學校七成學生為本港永久居民,但學生得到的資助比一般資助學校的少三成,要求政府一視同仁,讓英基學生應得同等資助。立法會下周將討論英基定位問題,將影響其資助模式。

學校定位成關鍵

英基家長關注組昨召開記者會,表示英基自99年起資助額被政府凍結,多年來入讀學生有增無減,全校學生近萬三人,人均資助額不斷減少。反觀政府津貼學校與直資學校學生人均資助額不斷上升,去年為例,津貼與直資中學學生每人獲約3.5萬元資助,但英基小學學生只有2萬元,相差約三成。
面對學費增加,家長爭取與本地學校有同等資助,減輕壓力。英基家長關注組發言人鄭秀娟表示,英基近七成學生是本港永久居民,且英基獲資助也不會構成與其他私立國際學校有不公平競爭,因本地學校也有受資助學校與私校的選擇,認為英基採用的課程受家長歡迎,成績有目共睹,以致學位供不應求,政府應給予合理資助。
問題關鍵在於英基的定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指出,當局對英基資助安排,將視乎當局認定該校的定位。倘英基學校定位為國際學校,其資助安排應只獲政府貸款而無資助;倘被列為直資學校,所受監管與其他直資學校相同。有委員認為,英基不能永遠保持其獨特的地位,加上在該校就讀的有本地和非本地生,本地生應有資格獲得本地教育津貼,非本地生則否。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昨日在立法會批評政府一方面向英基提供資助,另一方面又容許該校向家長收取建校維修費。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回應,英基的情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下周一會討論政府對英基的資助模式,年底前完成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