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旨在還富於民的iBond,其成效未見,不過坊間對其意見,卻未有一面倒好評。有商界人士指,入場費10,000元並不便宜,低收入一群未必受惠。
學者認為,港府有足夠儲備,根本毋須集資,但政府未有交代清楚該100億元集資額有何用途,如果交由外滙基金投資,蝕錢時仍要派息予持有者,隨時要納稅人倒貼。
學者質疑實際幫助
城市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李鉅威認為,iBond風險低又可抗通脹,如果市民沒有投資方向,絕對可以買入。但他認為,港府未有詳細說明集資的用途,則不能接受。他解釋稱,假設3年後平均通脹為6%,即總共要派發18億元利息予持有者,變相要納稅人承擔該筆款項。若該筆款項交由外滙基金投資,甚至錄得虧損,納稅人的承擔將更大。
李鉅威又質疑,iBond對市民的實際幫助。他指出,究竟有多少市民有多餘的10,000元,然後任由iBond「綁死」3年,每年賺取600元。
食物通脹較整體高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監事長李廣林亦同意,指iBond派息雖然可以紓緩部份通脹壓力,不過,本港食物及租金的通脹往往較整體通脹率為高,而市民日常消費亦主要用於有關方面,故此,單靠iBond派息未必追到實質的通脹。而且部份低收入人士可能負擔不起10,000元的入場費,隨時不能受惠於是次「政府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