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本報「蘋果批」、「利字當頭」專欄執筆的時事評論專欄作家李兆富,辭鋒辛辣,批評政府不留餘地!撰寫新書《家長起義—培養孩子成為超級企業家》,又一本望子成龍秘笈?原來這是慈父為一對寶貝設計的人生學習綱領,站在最佳位置為子女導航。
記者:溫曉嵐
攝影:黃子偉
為子女遠走美國
將在月中舉家移民美國的李兆富Simon,甘願放棄香港正值黃金時期的事業,不為甚麼,就是為了一對寶貝子女:「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然而香港的中小學都很『弊』,所以要趁孩子入小學前離開。」如何「弊」?深知學校的教育方針未可信賴,但為免惹「官非」,父母仍無奈就範,強迫孩子上學,完全沒有選擇餘地,父母與子女都成了苦主。換轉在美國,海闊天空,孩子若找不到合適的學校,就索性「在家教學」(HomeSchooling),學習地點、模式統統彈性選擇,自己更可為孩子度身訂做合適的進度,不用再「照單全收」。
未來不要乖巧員工
香港教育打造「答卷機器」加「高分低能」,Simon更形容香港的學校為「監倉」,學生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老師要學生服從,正正就是獄卒管理囚犯的手法!例如小息,學生一聽到鐘聲就要停止動作,要回魂,校方的管教手法就是心理學中的ClassicalConditioning,就像狗看到食物會流口水。」流口水的狗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狗天生看見肉會流口水,當持續安排鐘聲和肉一同出現,久而久之,狗只是聽到鐘聲也會流口水,也就是「條件反射」!試問哪位家長願意讓子女接受這種「機械式」、毫無思考成份可言的無聊訓練;而這種學校,只會大量製造「一般」的打工仔,因為大企業需要「聽話」的員工;可是他又預言,大企業的年代將會過去,社會裏的打工仔將越來越少,若現在的教育仍只顧培訓對老闆言聽計從的乖巧員工,未來的孩子將難以立足社會。他強調:「家長不要追逐學校為學生帶來的一連串東西(諸如成績),追逐會令孩子喪失發揮的空間。」
培育企業家精神
不做乖巧打工仔,難道就要如他的新作書名所言,要把孩子統統培育成「企業家」?Simon解釋,書中所指的「企業家」是一種精神而非一個職業。他說,企業家有三個特質:第一,他們是所屬行業中的專家,對自己的行業抱有熱情;第二,他們善於管理;第三,他們是社交高手,三者缺一不可。基於對喜好的熱忱,企業家會忠於自己的一套並從中創新找到出路。「黃子華就是個有企業家精神的例子,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並願意冒險,最終成為香港棟篤笑界的表表者,至今無人能替代。」Simon指孩子的成功指標在於他們能找到「至少一樣喜歡的事情」,他以一對分別六歲及四歲的子女為例:「他們這個年紀正在建構價值觀,摸索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做家長最大責任是讓他們多看一點。」不過遇上家長的期望跟孩子的理想有衝突時要怎樣平衡?例如阿女愛畫畫不愛讀書怎辦?Simon:「我倒覺得沒有哪個行業是一定『死硬』的!家長都自以為是,硬要孩子跟自己一套,但假如家長覺得那是對的,為甚麼自己不做,而要孩子達成?」
後記:
在社會經濟上,Simon主張積極不干預,在育兒方面態度亦相同。他認為家長的角色,只是負責引導孩子自行發掘人生的答案。就如訪問期間,記者準備了紙及顏色筆讓女兒澄澄大顯身手——原來畫畫正是澄澄的強項,有時她會在爸爸說故事時邊聽邊把內容畫出來。開始時記者出題叫她畫一朵向日葵,在旁的爸爸只是溫柔發功,透過「花肚餓要吃甚麼?」、「花要怎樣才會結果?」等啟發性問題,引導澄澄把水、陽光、泥土及蝴蝶等東西畫出來!記者發現這個爸爸更非常重視女兒的每個提問,原來這是以身作則,好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要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