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長假期內,內地公佈了6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按月下跌1.1,跌至50.9。不經不覺,這個數字已跌至2009年2月份後的新低。筆者不排除PMI於未來幾個月,有下試50點分界線的勢頭。細分之入口指數,更是跌穿50。換句話說,製造業之增長放緩,已是不用多爭的事實。
副總理王岐山發表公開講話,提到國家今年「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溫總上周提過國內通脹「已經受控」,都是明顯的取態改變。這均與前兩年要保增長,保八等言論正好相反。
對中國領導層來說,是次放緩絕非壞消息,因為經歷過去兩年各國之寬鬆貨幣政策後,留下來的後遺症,是通脹和物價虛高,間接引起不同階層之衝突和貧富懸殊。中國需要用本地和外圍的放緩,將這些遺留下來問題,用更長時間慢慢解決。
很多分析員期望國家會因經濟放緩、通脹受控,便輕易扭轉過去一年多之緊縮貨幣政策。筆者認為機會不高,因領導班子均知此時千萬不可放鬆。相反地國家應先好好穩定政治和民生問題,才可以將未來幾年增長回歸至可持續的路上。
陳建良
資深基金經理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