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Moskovitz。那年從漢堡本跟菲利浦同出發;經薩爾斯堡,威尼斯,南斯拉夫再轉回意大利,巴黎,倫敦的夏天旅程。出發前夜大家喝多了,老同學嘔吐不能同行,約好到奧地利會合。從漢堡到慕尼黑的火車廂上,碰到頭戴小瓜皮帽跟我同齡的青年大衞,首個相識的以色列人;是他開啟了我以色列以至中東的大門。
父母家在海法,戰後餘生自羅馬尼亞移民至以色列。當時剛剛退役,在耶路撒冷唸美術及設計。
認識大衞翌年春天,應約首次踏足這片被稱為聖地的矛盾土地;宗教、歷史、文化、民族都因矛盾生出異色,華美感染全世界。認識大衞及以色列的回報不單止友誼及旅程,那是一生一世的學習,樂不思蜀。
讀6月13號《新聞週刊》,末頁TheCity;A.B.Yehoshua寫他家鄉,跟大衞相同,以色列北部海港城市Haifa,海法。
海法這個名字自小吸引,想因白蛇傳和尚法海相近吧。事實,地理環境並風景幽雅平和,依山傍海的小城在以色列諸城中,猶如Yehoshua指出最能表現巴勒斯坦人及猶太人並存亦融和的生態氣氛,自英國人管治至以色列立國以至今天,兩個民族守望相助仍然好鄰居。心思一遊再遊以色列,耶路撒冷對我是迷魂,海法卻是歸家的安閒。人口不擠,空氣乾淨,噪音極低,還有貼近傳奇加利利海,綠野Carmel山,古蹟處處Jezreel谷地;是散步人,單車人,尋古人的天堂。
為什麼甫開頭便寫DavidMoskovitz?老朋友娶妻產子後,老婆不想孩子們在時生戰雲的國度長大,舉家移居她娘家南非,開始時仍有通信;後來自己事忙連地址也丟失了。聽聞以色列有完整猶太人分佈世界記錄的系統,只想透過他們尋找這名失落的朋友,期望一天回去他老家海法,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