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螢火蟲飛,幼蟲成長才能飛。今年香港缺了春露滋養,頓時影響蟲蟲生機。面臨收地拆樓威脅的粉嶺馬屎埔村,原居民發起螢火蟲野放活動,捕捉幼蟲後餵水餵食,搞生態導賞,讓遊人親手放回大自然,冀小村莊在地產商的相逼下,能「繼後香燈」,確保再見螢火蟲。專家則指村民其志可嘉,卻錯用方法,影響小蟲蟲自然成長。
記者 何偉畧
潮濕的日子去了哪裏?皆因拉尼娜現象影響,本港今年沒春天,剛步過寒冬,隨即度炎夏。馬屎埔「馬寶寶有機農莊」的成員自小與村內昆蟲為伍,發現春天失蹤禍及村內螢火蟲;牠們屬陸生的窗螢,夜間會發出點點綠光。「上年開始舉辦生態導賞,發現零星螢火蟲蹤影。但近幾個月越來越少,而且都是會飛的雄性成蟲。不會飛的雌性成蟲與幼蟲,幾乎不見。」
地下水減蟲蟲缺水
村民浩旻說雄蟲可從別處飛越梧桐河入村,雌蟲幼蟲卻只會是本村「原居民」。地上沒蟲,使村民擔憂螢火蟲不能繁殖,遂展開救蟲行動。
蟲蟲特工隊去年秋天在田裏捕捉螢火蟲幼蟲回家養育,在開孔膠盒放入蝸牛及水餵育,悉心栽培。村民又協助螢火蟲交配,產出更多幼蟲。直至6月中生態導賞團,農村安排嚮導帶領團友,夜觀村內小動物,並走到有機農場的瓜棚下,讓團友親手把幼蟲放回大自然。幼蟲回歸家園,隨即發光發亮,「瓜棚好遮陰,而且有農夫澆水耕種,保持水份」。
蟲蟲不見了,浩旻歸咎今年未見潮濕天,「以前春天日日潮濕,農曆新年有雨,地下抹極都係濕。但係今年3月螢火蟲交配期仍然好乾,幼蟲都乾死」。此外,梧桐河治理工程改河道鋪石屎,不但截斷北面華山的流水,更令地下水減少,「井水水位大降,螢火蟲更缺水」。
農莊成員充當保母「湊大」螢火蟲。香港螢火蟲研究協會會長麥肇峰直言不鼓勵這樣做,「復育過程需要重建整個昆蟲的生活環境,水、土地、植被等。土地有幼蟲,捉完之後放回大自然,只是推廣活動」。他續指,昆蟲不受任何干擾,自然而然能夠存活,維持大自然生態平衡,「農地時常有人類活動,易干擾螢火蟲生長」。
繁殖呈周期性波動
麥肇峰補充,螢火蟲繁殖呈周期性波動,「若不受干擾,螢火蟲3至4年內會經歷繁殖高峯與低潮,記錄顯示上年是高峯期,故一年間下降不代表螢火蟲繁殖有危機」。
不過,麥承認今年沒春天,可能令螢火蟲延遲蛻變為成蟲,甚至夭折,「往年6月就見大量成蟲,今年乾旱,推遲成蟲階段,但要到夏季完結,才可定論今年的螢火蟲數量係咪減少」。
螢火蟲小資料
窗螢屬螢火蟲,因其前胸背板上有兩個明顯透明窗點而得名。昆蟲專家從村民提供的幼蟲圖片所見,估計他們培植的螢火蟲為「寬緣窗螢」,是本港常見的螢火蟲之一。資料顯示,寬緣窗螢也稱為台灣窗螢或大陸窗螢,廣泛分佈於中國南部及鄰近東南亞國家,因應其鞘翅邊緣具有橙黃色寬帶的特徵而得名。
現時本港估計最少有20種螢火蟲,半數可在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可見。此外,大帽山、港島深水灣、新娘潭以至香港濕地公園均適合賞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