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單細胞瘧原蟲(plasmodium)感染所致,經安諾斐雷蚊(Anopheles)人傳人。現時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受瘧疾威脅,每年因病死亡的達100萬人。香港在瘧疾防控歷史佔一重要席位。十九世紀期間,駐港英軍和普羅大眾受熱病侵襲,而熱病其實就是瘧疾。
黃泥涌谷曾淪死城
當時華人普遍使用青蒿素和常山根治病,西方人則採用奎寧(quinine),都是後來證實有效醫治瘧疾的藥物。在微生物學尚未發展的當年,瘴氣被視為熱病成因,黃泥涌谷更因熱病充斥由住宅區淪為死城。1887年,香港政府成立委員會調查港島西區熱病情況。該區是主要醫院所在,又是商業中心地帶。調查總結熱病成因包括缺乏污水排放系統、地面工程頻繁、環境衞生欠佳、低地容易積水等,建議重點改善環境衞生。委員白文遜(PatrickManson)同年被委任為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首任院長,該書院及後成為香港大學。白文遜曾拯救在倫敦被滿清綁架的學生孫中山,又是熱帶疾病之父。他為蚊子傳瘧疾立論,促成另一專家RonaldRoss贏取190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二十世紀初期,在香港因瘧疾患病住院的英軍,一度比駐印度的還要多。1930年,政府成立瘧疾局,加強社區防控措施,情況才逐漸穩定下來。日據期間因醫藥缺乏,瘧疾再次爆發。到了七十年代,本地瘧疾傳播已幾乎絕迹。
香港是充滿醫學史的城市,位於港島半山堅巷的香港醫學博物館,是加深了解醫學史的好地方。
逢周一刊出
撰文: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及研究委會」委員程愷禮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