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速發展一般會伴隨物價急漲,故通脹壓力一直困擾增長強勁的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今年首季中國GDP增9.7%,首5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增逾5%,通脹憂慮一直困擾投資市場表現,但通脹壓力紓緩的訊號已出現。然而,德盛安聯成員公司RCM認為,通脹在下半年將會放緩,原因是基數效應較低。
經濟硬着陸風險降
事實上,中國因應食品通脹而增加供應,有助減低食品漲價的壓力。儘管預期通脹將會放緩,但核心通脹不會急跌,可能繼續面對上升壓力。內地的通脹問題屬結構性,就算食品跌價,但勞工成本上漲也構成壓力,故長遠通脹仍可能上升或徘徊於4%至5%水平。
過去,中央主要透過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調控市場流動性和物價,但RCM認為,下半年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及加息的步伐應放緩。然而,鑑於中國繼續透過往來賬盈餘而累積外滙儲備,及熱錢預期人民幣升值而流入中國,而存款準備金率仍是管理國內流動資金的主要工具,故可能仍會上升。至於利率,人民銀行加息的次數會較少,儘管最終會繼續上升以達致實質利率扭負為正。
貨幣是另一種控制進口通脹及原材料漲價的政策工具,一如其他亞洲央行先前容許當地貨幣因應通脹升溫而升值,中國政府或會靈活地容許人民幣略為加快升值。RCM預期人民幣約升值5%,但如果通脹進一步加劇,升幅可能會略高。
投資中港股市亦不能忽視經濟前景,近期市場除憂慮通脹外,亦關注中國經濟會否硬着陸。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急劇放緩,人行可能再次加快貸款增長,政府可能恢復審批基建項目,及制訂正面政策進一步鼓勵國內消費。因此,經濟硬着陸的風險仍低。
然而,市場若出現負面情況,中央將會推出相應政策,投資者應緊記中國仍是新興市場,故刺激的可能性很大。至於市場估值,年初至今一直受壓,若上述憂慮減輕,市場應可再升。
長期結構性增長對中國的投資者十分重要,我們繼續看好國內消費的發展、中國日益重視的清潔能源及環境行業,及資訊科技的強勁增長。
而面對工資成本上漲,中國公司正出現自動化的新趨勢,都是吸引的投資主題。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