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成敗,除劇情、卡士、畫面和音響等內在因素外,戲名也相當重要。上回介紹到暑期猛片,今回則趣談兩岸三地的電影譯名。宏觀今年暑期西片,譯名可謂騎呢盡出,港式食字食到滯晒,甚麼《愛在手狸》、《黑癲鵝先生》根本亂食一通,貽笑大方。至於內地和台灣貫徹其硬譯法和重娘味,結果當然是得啖笑。看來今個暑假,大家睇戲都不要睇名揀戲。 撰文:蘇芬妮
《Mr.Popper'sPenguins》
香港:《黑癲鵝先生》(差)
內地:《波普先生的企鵝》
台灣:《波普先生的企鵝》
故事講述占基利扮演的波普先生,被企鵝搞到家嘈屋閉,從而反思性格缺陷。內地、台灣一致以直譯成死氣沉沉的《波普先生的企鵝》也算了,香港的「文膽」明食奧斯卡電影《黑天鵝》譯成《黑癲鵝先生》就錯錯錯!你說企鵝黑色還勉強,但波普先生養的明明是企鵝而不是鵝吖?玩食字,倒不如叫《金翅Pop街鳥先生》,或《先生,金翅Pop街鳥》,票房多少有揸拿。
《TheSmurfs》
香港:《3D藍精靈》
內地:《藍精靈》
台灣:《藍色小精靈》(差)
《藍精靈》是80後kidult的集體回憶,鹹濕歌仔上晒腦,今趟出3D真人版電影,除了叫《3D藍精靈》外,想不到任何alternative。內地連3D都慳番,乾脆《藍精靈》就《藍精靈》吧,管它是不是3D版。台灣譯法《藍色小精靈》多一份可愛,又不怕跟毒品「藍精靈」撞名,但名字略嫌累贅。
《HarryPotterandtheDeathlyHallows:PartII》
香港:《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
內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差)
台灣:《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2》
哈利波特搞足10年大龍鳳,終於肯跟佛地魔來個了斷,結局篇分上下集推出,英文片名用上PartI、PartII本身已非常礙眼。香港的譯名乏善可陳;台灣失驚無神加個7,變成又7又2,七不思議。內地譯死亡聖器唔係唔得,不過「死亡性器」,乍聽以為是性無能者的哀歌。
《Cars2》
香港:《反斗車王2》
內地:《汽車總動員2》
台灣:《Cars2:世界大賽》(差)
港人認定Pixar出品必定反斗,《反斗車王》主角McQueen又的確幾反斗,續集順理成章加個2字,簡單直接。內地的名字用上「總動員」,戲名便成為汽車維修員個friend──《汽車總動員2》。台灣首集原本跟英文名叫《Cars》,續集忽然來個又英又中的《Cars2:世界大賽》,不倫不類。
《Cowboys&Aliens》
香港:《天煞西部反擊戰》(勝)
內地:《牛仔和外星人》
台灣:《星際飆客》
自從96年電影《天煞──地球反擊戰》空前成功,凡有外星人電影,就必定「天煞」(《天煞撞正怪怪獸》);保衞家園就「反擊戰」,這齣講西部牛仔大戰外星人的電影叫《天煞西部反擊戰》係好合情理。台灣則愛用「星際」代表科幻片,至於甚麼是「飆客」就算把啦!內地暫時未有正式上映日期,但有網站直譯《牛仔和外星人》,斷背味濃呢!
《NowhereBoy》
香港:《約翰連儂:不羈前傳》(差)
內地:《無處的男孩》(差)
台灣:《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差)
內地繼續貫徹直譯精神,姑勿論男孩「無處」會否令人想入非非,但英文名字是食TheBeatles的歌《NowhereMan》而來,文化背景驅使,老外聽到便知是連儂的故事。香港台灣惟有畫公仔畫出腸,不過在香港連儂更「被不羈」,三地名字一擔擔,實在揀唔落手。
《CertifiedCopy》
香港:《似是有緣人》
內地:《合法副本》
台灣:《愛情對白》(勝)
《似是有緣人》又是誠意零蛋的表現,「乜乜有緣人」排住隊上,就算戲名套落《來佬奇緣》一樣OK,擺明敷衍求其之作。台灣的《愛情對白》則文學味滿載,亦能反映電影由一幕幕愛情對話組成。此片沒有在內地上映,但看不到不打緊,因各大內地視頻網站,已有它的《合法副本》供下載。
《KungFuPanda2》
香港:《功夫熊貓2》
內地:《功夫熊貓2》(平手)
台灣:《功夫熊貓2》
電影戲名本身已糅合中式英語的混賬味,中港台將之直譯為《功夫熊貓2》,無可否認是惰性作祟,但也確實是譯無可譯,與其搞花臣玩食字,分分鐘比直譯更低手。不過,《功夫熊貓2》會令人誤會除了阿寶外,還有另一隻功夫熊貓。
《LarryCrowne》
香港:《來佬奇緣》
內地:《拉瑞.克勞》
台灣:《愛情速可達》(差)
湯漢斯飾演失業中坑LarryCrowne,戀上靚Miss茱莉亞羅拔絲,電影海報是兩人坐在電單車上,情路衝鋒陷陣。台灣人梗係聯想起Fedex速可達而想到這娘到不行的譯名,創意、誠意齊捧蛋;內地跟電影以主角名字命名,「拉瑞.克勞」蹺口又巉手,一讀戲名已瞌着;港人將Larry譯作「來佬」,兼想食字食埋「來路貨」,但根本毫無意義。至於「奇緣」純粹為陪襯而陪襯,符合港式譯名四字的方程式。
《TheBeaver》
香港:《愛在手狸》(差)
內地:《海狸》
台灣:《海狸先生》
香港想食字食成「愛在手裏」,又可聯繫男主角拾得可套在手上的海狸布偶,但問題是「狸」字明明唔啱音,都監粗推做片名,分分鐘教壞細路讀歪音。台灣的《海狸先生》又讓人覺得像卡通片,借問聲「海狸先生幾多點?」內地繼續直譯成儼如生態電影的《海狸》,若觀眾想入場睇海狸交配,肯定大叫回水。
《Transformers:DarkOfTheMoon》
香港:《變形金剛:黑月降臨》(勝)
內地:《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
台灣:《變形金剛3》
《變形金剛》是家喻戶曉的卡通片,內地、台灣跟足港式譯法,沒有硬譯「變形者」已經畀個like。若三揀一,香港的《黑月降臨》讓觀眾體會到末日降臨的恐慌;內地的《月黑之時》則以為是「月黑風高殺蟲夜」,變形金剛唔使用劍嘅……套在荷李活巨製上成何體統?
《TheTreeofLife》
香港:《生命樹》
內地:《生命之樹》
台灣:《永生樹》(勝)
《TheTreeofLife》其實好蝦人譯,但台灣譯作「永生」則如神來之筆。因這棵樹來自聖經《創世紀》的伊甸園,人吃下果子後能得永垂不朽的生命。再者,「永生」這人類永恆追尋的謎,頗切合片中艱澀內容。香港和內地的《生命樹》比《永生樹》明顯低了一個呢。
《DylanDog:DeadofNight》
香港:《D+偵探:吸血.人狼.喪屍城》
內地:《迪倫犬:死亡之夜》(差)
台灣:《狄倫犬:惡夜偵探》
DylanDog是著名的漫畫虛構人物,而不是一頭狗,內地和台灣卻硬譯作狄倫犬。至於香港的譯名既要食《C+偵探》,又要玩《喪屍.索女.機關槍》,結果大家入場,都唔知究竟來欣賞破案,抑或睇人狼和喪屍點吸血。
《RiseofthePlanetoftheApes》
香港:《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
內地:《凱薩:人猿的崛起》
台灣:《猩球崛起》(勝)
讀者或會被戲名搞到一頭霧水,究竟是猿人襲地球?還是猿人保衞猿星球?港譯《猿人爭霸戰》本穩陣,但「猩凶革命」食得太突兀。內地戲名純粹硬譯前名Caesar:RiseoftheApes;反而台灣的《猩球崛起》講出猿人襲地球的原因,貼題又食字。